斑鸠菊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4266.html
Li
立
qiu
秋
全年第十三个节气
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9日是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从这一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天高气爽,月明风清。
一叶梧桐落,便可知秋来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有秋高气爽。
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而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如此理解收成之季才好。漫长苦夏正在慢慢结束,丰收开始了。辛苦了大半年的耕耘,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可是个大日子,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礼记·月令》中,天子在这一天可是要亲自率领群臣,到西郊行“迎秋之礼”。
立秋这一天,北斗星剑指西南,阳气达到顶峰,趋于下降,阴气始生,阴阳交汇之际,便是万物孕育结果之时。春种夏耕,等待的不正是这一刻的秋收?
虽是立秋,仍有酷暑。南方的节气似乎一直与传统的节气对不上号,当北方梧桐叶落凉风悄起时,南方的天却还仍是六月艳阳天,一大早便晴空万里,悄然间又阴云密布。立秋虽至,凉风难起,唯有在夜雨之间,或许能闻到一丝秋雨的气息。
『立秋一候:凉风至』经历了连连酷暑,在大地阴阳转换之际,自然界的阳气盛极转衰,悄然之间凉风卷席大地,颇有春分“随风潜入夜”之势,只是秋风所致,落叶归根。
『立秋二候:白露生』入秋之夜,天气凉爽,水汽自草木间腾起,拂晓之时,亦可见路边叶上星星点点晶莹露珠,是为白露。白露生于无形,消亦无形。
『立秋三候:寒蝉鸣』白露初生,又五日,寒蝉始鸣。秋蝉感觉到秋意渐浓,开始在树间鸣叫。南方的草木间,却依稀听闻夏蝉恬噪。
落叶知秋防老虎
虽然立秋到了,但是“上蒸下煮”的日子并未结束。任性的雷阵雨时常会在午后来拜访神秘的“局部地区”,所以大家外出要备上雨具,哪怕早上出门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过了中午就有可能风云突变。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秋高气爽,最是休闲养生之时,手捧书本,独坐闲庭,听落叶幽幽之风声,闻光影簌簌之蝉鸣,心静似仙。
秋老虎:汉族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
每年的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就把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为“顺秋”,汉族民间有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就是说顺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人。
立秋习俗
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民间流传着很多习俗,
快来看看你都知道哪些习俗。
晒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的山区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瞟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悲秋——心上有秋即是“愁”
秋天是一个对男性来讲,极其特别的季节:男子悲秋、少女怀春。文人心思细腻,花溅泪,鸟惊心,一片落叶飘零,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也能勾起离别之情。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望穿秋水,识尽愁滋味,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宋时立秋这天,要以梧桐落叶报秋。《淮南子·说山训》中说到:“见一叶而知岁之将暮。”一叶知秋,人们忽而开始感惜时间的流逝。匆忙的春夏,有多少理想实现?有多少爱恨停滞?中国人造字的精妙,如是可见。这心上有秋即是“愁”啊!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秋收后,农耕的事少了,人情的事却多了。
北方的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收后才算有了经济收入,此前欠下的债务可以在秋后算清了。这就是“秋后算账”的本意。
“秋后算账”不止是人身一年的债务,还有人生百年的债务。
中国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在秋后执行,即所谓“秋后问斩”。
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所以汉代法律规定,春夏行赏,秋冬行刑。
人情之事,除了还债,还有征伐。
你是否疑惑过,沙场为什么都是“秋”点兵?
缺乏足够补给的古代,人们只能“春耕秋战”。即使战争未分胜负,也只能“来年秋天再战”“沙场秋点兵”。中国的《易经》也因此记有“至于八月有凶”的判断。秋天多事,是谓“多事之秋”。
悲秋,似乎成了秋日的主流。刘禹锡却一改常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辛弃疾尝遍人生百态,感叹秋凉方为人生之美:“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人、作家们用尽笔墨去书写这份秋之悲喜。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各地的百姓们则通过各种美食,庆贺今年的丰收,祈求下一年的平安和顺、百病不侵。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秋日,男女各吞赤小豆7粒
《千金月令》里记:“立秋日,取赤小豆,男女各吞7粒,令人终岁无病。”……古俗有时真的很生猛啊!
关于在立秋日生吞7粒赤小豆的方法,《岁广记》也有:“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还有说男吞7粒、女吞14粒的。
赤小豆因为传说能辟邪、驱鬼,而且在治疗痢疾方面的神效,在古代一直是被神话的豆豆。
赤小豆能利水消种,解毒排脓、利水湿。所以我想,大概是立秋时湿热依然很重,很适合用赤小豆来解除当下的湿热,古书中才记述了这种奇方。
赤小豆甚至比普通的药丸还要小,我吞了7粒试试,嗓子眼很容易就下去了,倒也不难受。有点像迎接立秋的神秘仪式!!
所以咱们的立秋汤,要沾染一些赤小豆的神气。
这碗立秋汤,主要是清身体的废水
三伏天是生湿第一季。过一个夏天,身体如果受“湿”所害,会产生很多废水。那些身体利用不了的水,黑化的水,如果没能及时排出去,它就会在体内乱窜作妖,窜到腿上会水肿,窜到皮肤上会长湿疹,窜到头上会头晕……
我们今天就喝个清废水清肺的立秋汤。
鲮鱼一条约1斤多点(没有鲮鱼可以用猪骨),赤小豆30克、冬瓜克、猪瘦肉克、生姜3片、陈皮1/3瓣。
1、把鱼洗干净,把瘦肉切成麻将大的块,放到开水里淖一下,去血水。
2、同时,再烧一壶开水;然后拿出炒锅,放一点点油,把鱼放进去两面煎一下,稍微煎一下每面大概1分钟即可。
3、把所有材料放入汤锅、大火煲开后转小火,汤会慢慢变浓,这时候要把汤上面浮起的沫沫、还有油撇出来。煲约1小时左右即可。
1、煎鱼时用的油不能太多。而且煲汤的过程中要把浮沫、浮油都撇出来,这样的汤才会鲜香,没有杂质和腥气。
补脾、利水、消肿,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
赤小豆性偏寒,脾胃虚中焦寒湿的人,单纯吃赤小豆薏米水不但祛不了湿,还可能会越喝身子越重。
所以我们用老广东的方法煲汤,这个汤里生姜是一定不能少的,陈皮温中,而且加了鲮鱼、瘦肉这些养阴的食物,以防气血虚的人利水太过,伤了津血。
冬瓜在这里有清肺+祛湿的作用。暑热最易引发肺火,这段时间的鼻子干、咽干、咳嗽黄痰、便秘都和肺火郁热有关。应该凉血降气通便。
立秋进补,要吃嫩玉米
暑热未消、降雨频繁,最应当补脾。此时田里的嫩玉米经过一夏的生长,又甜又香,我们也吃一吃最好年华的玉米,收获些天地的精气。
玉米可调中健脾、利尿消肿,是立秋上佳补品。煮熟或蒸熟的嫩玉米更易吸收,吃玉米时要把玉米胚芽尖一起吃掉。
莲子百合汤
做法及功效:莲子15克、干百合15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
将莲子去芯,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至莲子肉烂,再加入鸡蛋、白糖。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可补益脾胃、润肺,宁心安神。
立秋琴曲:《平沙落雁》
这可以说是一首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琴曲了,最早记载于年的明代琴谱《古音正宗》,后来刊载这首曲子的谱集达到了五十多种,可见其影响之大。
不论哪一种传谱,《平沙落雁》几乎都可以说是完美体现古琴音乐特点的典范,清、微、淡、远的艺术特点在吟猱绰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起而又伏、绵延不断的雁鸣,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的旋律,令很多爱琴之人如痴如醉。
关于此曲的主旨,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古音正宗》中是这样说的:盖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而《琴苑心传全编》却认为:盖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秋中之景物也,故于此以写之。
《鸣盛阁琴谱》记道:秋晚葭芦既尽,食宿不得不落平沙,此际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警而复起之神,尽在简中……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从容饮啄,自在安栖……斯景也,制曲者以神写之,挥弦者以手追之,亦洋洋乎盈耳哉!
虽然几百年前《平沙落雁》的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我们已经无法确切得知了,但无数后人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创作者的心思,进而将这份情感付诸指尖,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历史的不确定性,恰恰就是古琴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一首琴曲可以带给听者无限的遐想,带给弹者广阔的再创作空间,这是真正的财富。
宋·杨冠卿
渚云低压云山暮,
烟素横空落日斜。
秋老江乡稻粱熟,
一行征雁下平沙。
平沙一曲,秋风来,雁归去。
立秋是下一年人体阴阳平衡的开端。立秋当晚一定要早睡,在如此重要的节气熬夜,补一个礼拜也未必补得回来。此时做好“顺天时、因天序”可事半功倍。我国古代还根据天干地支来纪月,节气就成了月份的起止点。立秋对应申月的开始,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七个月。另外,立秋又多出现在阴历六七月之交,所以人们就通过立秋早晚比较阴历七月凉热的关系。立秋在阴历六月为早,阴历七月为晚。于是,年的立秋是晚秋。
早秋晚秋的养生方法不一样:
早秋季节多温燥,气温仍然较高,饮食应以清淡滋润为宜,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适当多饮开水,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雪梨、银耳、蜂蜜、香蕉、葡萄、萝卜、冬瓜、百合、番茄等。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与调料,可增加酸味的食物如山楂、酸梨、柑橘、柠檬类水果。
晚秋季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易吸收藏纳,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此期间可适当多吃鸡肉、牛肉、猪肝、鱼肉以及红枣、莲子等。
“秋乏”是人体需要休整的信号
暑天结束后一般早晚的温差增大,且秋高气爽,人们会感觉比较舒服。此时人们为什么还会感觉乏呢?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较多的“老本”。
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由此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预防秋乏四部曲:一是睡眠充足、二是饮食清淡、三是加强锻炼、四是室内养植物。
中医养生把24节气中夏至到处暑前后称为“长夏”。
而且长夏也不止1个。《黄帝内经》中讲: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
就是说脾主长夏,在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即冬季末(1月26日~2月12日),春季末(4月26日~5月13日),夏季末(7月29日至8月15日),秋季末(10月29日~11月15日)。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就是说,春天所生发的,要靠脾来转化,去顺应夏天的生长;同理,夏天的生长,秋天的收敛,冬天的秘藏,也要靠脾来转化,以顺应下一个季节的自然规律。
所以说,脾很重要,起着一个中枢转化的作用。
脾胃同讲,因此,长夏养脾胃,是养生的重点。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四季变化规律,人体内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功能才能正常,倘若背道而驰,必然会发生疾病,乃至死亡。
因此:无寒即无湿,无湿即无痈,无痈即无瘤,无瘤即无癌。
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脾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机理所在。
季节总在不断地流转,随着长夏进入秋季,从北方开始,逐渐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昼热晚凉,秋燥开始,脾土生肺金。因此,初秋就应该开始注意润肺。
饮食方面,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慎吃冷食保护脾胃。多喝薏仁粥等祛湿的粥。
起居方面,夜卧早起,适时午睡,切忌贪凉。
运动方面,以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可以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多做深呼吸,要领“细、匀、长、深”。
喝茶养生,热茶健脾祛湿润肺切莫冷饮。可适当常应用普洱熟茶。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括肠通泄”,具有消食的功能。普洱熟茶味性温和,尤其是存放了十年以上的老熟茶。甘滑醇厚的普洱熟茶进入人体肠胃后,能形成保护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因此,长期饮用普洱老熟茶可起到养胃、护胃的作用。
本期推荐的是纯干仓存放了十三年的年杨聘茶砖(克熟茶),口感细腻、参香明显,特别适合立秋长夏饮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购买品尝。
立秋,秋凉始肃;来生,你我若相遇,
要么擦肩,要么珍护,别再轻易相负;
立秋,秋打叶落;来世,我们若记得,
要么路过,要么懂得,别再笑而沉默;
立秋,秋风扫弦;今生,若是来偿还,
要么苦尽,要么回甘,别再意兴阑珊;
立秋,秋报寒蝉;今世,若是来续缘,
要么了结,要么团圆,别再花期未全;
我们都懂得在每个节气时都感念四时和自然赋予的更迭,并顺应它们做些琐碎的习俗。于是,立秋带给我们的,并不止于寒蝉凄切的悲伤,而是面对每一个新的时令,我们那颗愿意妥帖照顾生活的心。唯愿,凉爽陪伴你左右,幸福与你日夜紧相随。
——END——
评论功能已经开通,
欢迎各位在最下面写评论哦~
查看其它节气生活的文章
请直接点击如下链接
大暑
大暑何清心,唯有禅与茶
小暑
何以消烦暑,茶中有清凉
夏至
万物至繁时,茶简自然凉
芒种
人忙心不茫,闲来一杯茶
小满
茶倒七分满,三分是人情
立夏
一杯立夏茶,苦夏不难熬
谷雨
赏花吃茶去,匆匆与春别
清明
清明茶飘香,品一壶春光
春分
春尝一口鲜,人回草木间
惊蛰
春雷何好事,惊起明前茶
般若茶书院
心智慧生活之道
北京:朝阳区惠河南岸西店村63号楼
廊坊:固安牛驼温泉孔雀城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