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鹧鸪斑茶盏联想到的茶文化

在兴安县博物馆一楼展厅展柜里,默默展陈着一件南宋的鹧鸪斑茶盏,“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想到唐宋时期那流韵千年的茶文化,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饮茶始于西汉,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著名农学家王祯的经典著作《农书》中所载:“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阕。”由此可知,在宋王朝时期,茶饮已经成为了“国饮”,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市井百姓,都极其喜欢饮茶。大体说来,自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四种饮茶法,饮茶方法通俗来讲可以总结为唐煮、宋点、明冲泡。

宋代鹧鸪斑茶盏兴安县博物馆馆藏

煮茶、煎茶、点茶皆以茶末入汤,即现在的抹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古人从直接嚼饮生叶到采生叶煮茶,直至唐代以后,用以干茶煮饮,饮茶由粗糙转为精细,煮茶慢慢转为煎茶,但煎茶本质上也属煮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宋代以后,出现斗茶文化,饮茶也从注重技艺变为注重意境,盛行点茶法,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特有的茶道,至明代,从复杂繁久的点茶法变为简便清淡的泡茶法并延用至今。

产自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六垌贡茶兴安县博物馆展厅照片

那么什么是煮茶法?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宋代仿钧窑茶盏兴安县博物馆馆藏

古代的煮茶法煎茶法与当今清淡的茶汤不同,古人在煮茶时加入葱姜椒盐等等,茶汤内有很多杂乱的食材,亦有加入米粉、桂皮、薄荷、茱萸等调成糊状,更像现在的粥食,称为茶粥,所说的吃茶即此。

煮茶的步骤在饮茶四法中是最简洁的,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产自兴安县高尚镇的老树红茶图片来源于玩转兴安

煎茶法主要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头三碗是最适宜的,趁热饮茶,及时洁器。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备水、生火煮水、调盐、投末、育华、分茶、饮茶、洁器。

当水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时为初沸,此时从盛盐盒中取出少许食盐投入沸水之中。当鍑边如涌泉连珠之时,为二沸。此时要从鍑中出水一瓢,以备三沸腾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时,救沸之用,有如煮水饺时以冷水汤点止沸。于此同时以竹夹绕沸水中心环绕搅动,以使沸水温度较为均衡。并及时将备好之末茶按与水量相应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水三沸时,势若奔涛,鍑中茶之浮沫溢出,要随时以备好之二沸水浇点茶汤,止沸育华,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华不被溅出,但应将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以保持所煎茶汤之香醇。当水再开时,茶之沫饽渐生于水面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满室。

六垌茶琥珀色茶汤刘玉供图

采摘六垌贡茶兴安县博物馆展厅照片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调膏这一步骤则是中国古人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为防止细茶末抱团,而日本茶道中则去掉了这一步。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抹茶的饮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

茶韵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代以后,我国的制茶方法从唐代的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宋代精雕细刻压成的团茶改制为炒制为主的散形条茶,这时沏茶方法由过去将末茶置入盛器改为了采用沸水冲泡的泡茶法,这样的沏茶方法简便且能保持茶的清香,也便于观赏。饮茶方法也从注重形式变为更讲究情趣,此后泡茶法一直延用至今。

灵渠展示中心(兴安博物馆)

团队预约方式

0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df/8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