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曰:“银,白金也。”纯银是美丽的白色金属,闪耀着月亮般的光辉。汉字中常用“银”来形容白而有光泽的东西,比如银河、银杏、银耳、银幕等等。银的魅力自古就吸引着中外爱好者。千年前的唐宋时期,银茶器就曾在当时的中国引领风潮。宋徽宗《唐十八学士图卷》描绘了一幅茶席之间文人酬应的图景陆羽《茶经》里说,用银器煮水,亦洁,亦雅,除了稍嫌奢侈以外,就没什么别的毛病了。茶席之上,若有一把皎洁的银壶在侧,便可成为点睛的一笔,好似山川之间映着一袭银月,明亮而不炫耀。当然,适合银壶的场景,不一定非要是茶席。平时置于架上,也可以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摆件。李小白“金藤”纯银齐锤点鎏金摘钮提梁煮水壶李小白“龙珠”纯银齐锤点泡茶壶(mL)银茶器无论是煮水还是泡茶,都有美妙的滋味,古人谓之“丝若绢”,这也是银与茶可结良缘的起因。现代人赏银器,看落款,看是哪一个大师所作。其实早在宋代,银器的器身上就多留有制造者与刻工的姓氏名字,这体现出宋代银器工匠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昭告世人买银器也需认准银铺或是银匠的手艺与知名度。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李小白是谁?让我们来进一段视频:“李小白”银壶工作室创始人李福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的银壶设计大师。当世银器所展现的制作工艺许多传承自唐宋技法。南京博物院藏内蒙古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的宋辽时期鱼鳞纹银壶短直流,广肩、圆腹、小平底,表面锤鍱密集的鳞状纹,腹部中间饰以两道弦纹传统手工银器制作成型的主要手法是“打作”又称“锤鍱”,就是俗语说的:“铁锤儿不住敲”。复杂器物则在分别锤鍱出各个部分后,通过熔接或铆接工艺连成一体。连接壶身与提梁的拱桥状壶耳铆接在壶身上热爱中国宋代品茗吃茶法的日本人对中国银茶器的制作工法有精湛的学习与传承,并发展出了难度极高的“一块造”(又称“一张打”)技艺,即壶身、壶嘴(甚至包括某些造型的壶耳)都是用一张银片打出的。如今有中国工匠掌握了这门在日本也几已失传的“一张打”技艺。“李小白”银壶工作室创始人李福明便是其中之一。李小白“千捶”纯银一张打提梁煮水壶打造成型的器物,可再施以敲花、錾刻、鎏金、错金、掐丝镶嵌等等装饰技艺。中国的装饰纹样与文字上的寓意、故事、双关语有着密切关系,总结来说就是:图必有意,图必吉祥。凤凰是象征祥瑞的吉祥鸟,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鹿,谐音“禄”,取福禄寿喜之意,天下兴盛则世间有福李小白“太平盛世”纯银錾刻提梁煮水壶壶身葫芦图案采用錾刻加金银错镶嵌技艺,寓意“福禄双全”李小白“六方福禄”银错金提梁煮水壶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敬上银碗盛的马奶酒。这不仅是表示他们对客人的尊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知道用银器来盛放饮食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口味新鲜。不仅中国,在西方,古代的腓尼基人知道用银瓶来盛放水、葡萄酒和醋,可以为这些液体保鲜、延缓腐坏。对此,现代科学的解释为银离子对一些细菌、病毒、藻类以及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李小白”银壶工作室采用纯银来制作茶器。李小白“方圆”纯银平台山水顶提梁煮水壶纯银制成的茶罐,同样也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新鲜。李小白纯银錾刻水波纹茶叶罐银会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人银针试毒,其实就是利用这个道理,验出了砒霜中常常混有的大量硫或硫化物罢了。(所以银针也并不是百毒皆可验哦~)空气中、食物中,还有人的汗液里(因人而异地)都或多或少含有硫的成分,这便是银器发黑而失去光泽的主要原因。银在常温空气当中,虽然也会和氧气反应,但速度缓慢,倒是可以忽略。银茶器在日常保养时,常用拭银布擦拭即可。唐代高僧神秀有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玩壶之人可将这擦拭的过程视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修行。诗人常爱“弄月”。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们赏玩一把素面素心的银壶,何尝不似诗中玩味的那一轮月光……有的壶,光彩澄澈,正如皓月当空;李小白“之初”纯银一张打提梁煮水壶有的壶,幽翳枯淡,仿佛月上遮了一层云霭。李小白“望月”纯银竖纹麻点提梁煮水壶无论哪种月色,待静夜风起时,都是独到的韵味。李小白“致远”纯银细锤点玉环钮提梁煮水壶用银壶与茗茶来一场对话,你准备好了吗?欢迎莅临朵云轩门店,亲身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