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喝茶,你会不会潜意识里想起:眼花缭乱的泡茶手法、复杂的饮茶器具、泡茶人神秘的表情,以及你面对茶道手忙脚乱一脸迷的场景。
那家伙,搞得好像不懂茶文化就不配喝茶一样。其实,对于湖南一些地区的乡亲们而言,好茶的标志简单粗暴,那就是:好吃。
只不过,他们喝茶的路子有点野。
1
岳阳——别处喝不到的姜盐芝麻豆子茶
在湖南岳阳的湘阴、汨罗、平江一带,客人来到主人家,就算泡再名贵的茶叶待客,都弱爆了,只有奉上一碗地地道道的姜盐芝麻豆子茶,客人才会有如坐上宾的感觉。
顾名思义,姜盐芝麻豆子茶,就是用生姜末、盐、熟芝麻、炒豆子、茶叶五种配料结合滚开水(刚刚煮沸的开水)泡出来的茶,不过岳阳人管泡茶叫“煎茶”。
什么?五种配料!路子这么野的吗?不仅五种配料,为了“好吃”二字,岳阳人民在茶具、配料选择、泡法和倒茶操作上,也是想尽了办法。
先说茶具,最好有一个能容纳十来碗茶的大肚子陶罐,陶制的罐,保温功能才强,陶罐肚子要大,因为容量大才能满足待客需要,另外陶罐的出口要小,便于摇匀茶水里的配料而不轻易外溢。
陶罐▲
喝茶的茶碗不宜太深,这样才容易把茶水底下的所有配料全部吃干净。另外,为了把生姜捣碎,还要准备一只陶制的,内侧带齿的姜缽[bō],便于把生姜块摩擦成生姜末。
姜缽[bō]▲
配料也有要求,如豆子、芝麻,能现炒现吃就更香了,盐要根据人的口味来定,一般除了平时流汗太多的体力劳动者,需要补充盐分外,其他人喝都不宜太咸,生姜开胃,所以可以多放一些。
开水是这档茶的关键,热水滚滚才能把所有配料的原汁原味“煎”出来。
姜盐芝麻豆子茶▲
“水滚姜辣盐适中,芝麻豆子要泡松”,讲的就是煎茶的秘诀。
主人家在给客人筛茶时(岳阳人把“倒茶”叫作“筛茶”),也有学问,一般主人家要旋转手腕,让所有配料在陶罐中转圈,趁配料浮起时,立马连水带配料一同倒往客人的茶碗。
不会筛茶的,比如说地标君,往往只倒出了水,配料仍然沉在罐底,那就不理想了,因为如果只喝水却尝不到好吃的配料,简直就是巨大遗憾。
姜盐芝麻豆子茶的由来,与岳飞镇压叛乱有关。相传,南宋绍兴五年(公元年),洞庭湖地区爆发以钟相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当地军队被农民军打得满地找牙,宋高宗只好把正在抗金的岳家军调来南方。
岳飞▲
岳飞驻军岳阳湘阴后,一大批将士水土不服,出现了厌食、胃胀、腹泻的情况,随后病倒了一大片。经暗访本地长者,获得指点,岳飞让将士们喝一种用姜盐茶叶熬的汤。
喝完后,将士们果然肚子不涨了,精神也来了,战斗力重新爆表的岳家军不久后便平定了钟相之乱。当地人好奇,也跟着喝了起来,久而久之,便成了今天独居特色的姜盐芝麻豆子茶。
茶叶、生姜、盐的融合搭配,可以驱寒祛湿,健胃强脾,因为一杯茶含有六七十颗豆子,所以常常能作为临时充饥之物。
2
邵阳城步县——不一样的特色油茶
在湖南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乡亲们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油茶吃。天还蒙蒙亮,勤劳的苗家女子,便将山上的泉水挑回来,泉水是用来做茶水的,这样做出来的茶水有股淡淡的清香。
先拿出三月份第一轮采摘的嫩茶叶,用开水浸泡5-10分钟,以去除表层的苦涩味,等火塘的火烧旺了,就架上锅子,热锅里放点十月的茶油,放入浸泡好的茶叶,再倒入清澈的山泉水熬煮片刻,一锅滚烫清香的茶水就出来了。
接下来便是将茶叶捞出来捣碎,再倒入锅中,加点盐、捣碎的大蒜、辣椒粉、生姜丝,一起煮成浓汤汁。紧接着就是用竹篾[miè]篦[bì]子(一种过滤厨具)把锅中的残渣过滤掉,让锅里只剩下干净的油茶。一顿操作猛如虎,油茶的汤料算是搞定了。
油茶汤料▲
如果光喝汤料肯定会被人笑话,这时候大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往自己的碗中加入各种乡村副食品,包括但不限于炒米花、黄豆、花生米、板栗、芋头粑粑、红薯粑粑等各色小吃。
搭配油茶的各种小吃▲
最后往碗中撒点香菜、葱花,一股浓浓的油茶清香,憋不住地漫了出来,直叫人心痒痒,口水直咽……
喝油茶的习惯与城步苗族先民的居住环境密不可分。古时候的城步县山高水冷,蛮烟瘴气和毒蛇蚊虫横行,在缺医少药的古代,苗民主要靠多饮茶、喝浓茶抵御蛮烟瘴气,防治疾病。
但过多地喝浓茶对身体反而不适,于是先民们尝试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杂粮和调味品,既能预防疾病,又能充饥解渴,于是形成了“油茶”的雏形,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城步油茶。
3
常德——一碗擂茶,唇齿留香
湖南常德人的慢生活,他们的热情好客,都离不开一碗写满故事的擂茶。正宗的常德擂茶,制作十分讲究。
擂,是研磨的意思。擂茶最重要的器具是擂钵,制作擂茶的人坐在凳子上,双腿夹住擂钵,抓一把茶叶放入钵内,一边用半米长的擂棍不断舂[chōng]捣、旋转,边擂边往擂钵里添加芝麻、花生仁、生姜等新鲜原料。等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冲开水和匀,加点糖或盐,即大功告成。
“擂”的过程▲
茶中融合了食物本真的味道,花生芝麻豆子的油脂香醇,与茶叶的少许苦涩互相中和,配合生姜的辛辣和芳香,味觉变得丰富有趣极了。忍不住趁热小酌一口,烫了一嘴,却回味无穷。
做好的擂茶▲
传闻,常德擂茶起源于东汉初年。当时,朝廷派名将马援征讨“五溪蛮”(今武陵山地区的少数民族),路过沅江流域时,军队瘟疫横行。
当地土著教他们用生姜、盐、茶叶制作茶食,染病者服用后病情皆慢慢好转,健康的将士服用后,也避免了瘟疫的传染。自此,擂茶制作方法在常德沅江流域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了当地必不可少的特殊习俗。
后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常德民间逐渐衍化出了搭配擂茶的“搭茶”,也就是由瓜籽花生、锅巴薯干、坛坛菜、炒米、卤菜、水果等几十种自产农副产品构成的“压桌小吃”。
伴随喝擂茶的压桌小吃▲
在寒冷的冬天或者早春,邀上三五好友,泡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摆上色香味俱全的“压桌小吃”,一喝一下午,快活似神仙。
尾
声
湖南人喝茶的路子野,早已“野”出一种独特的生活趣味,这里面饱含着最憨厚的心意,最质朴的乡情,而对比“来不及喝一杯茶”的城市生活,确是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
书籍
①王品端《走进湘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