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青纱帐,懒藤床,清茶喉吻润,素花

白癜风用哪些药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71.html

眼睛累了?

不想看了?

点击上方绿色小喇叭可以听三花朗读哦~

自从有了空调以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只要不出门,几乎很难体会到夏日炎炎的感觉。

三花原本也是开空调吃冰棒大军中的一员,奈何在北京最热的某日里,家中的电路突然全线崩溃,烧不了水,冰箱也快要发臭,最最崩溃是空调电扇全部罢工,只能找出犄角旮旯里的扇子,一边躺着汗,一边对着自己一顿狂扇。

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古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又是怎么在夏日里享受清茶的呢?

出于好奇心,三花去查了资料,然后自己边想边画,现在,三花就把画里的物件给你一一指来~

藤床

中间——(藤床、枕屏)

没有空调的老老年间,夏天在三花的印象里,是悬挂在屋顶的电扇,还有爷爷奶奶手中缺了角的蒲扇。

那再往前的老老年间呢?书里写了:

“夏天,唐宋人喜欢在开敞的空间中过夜,如水亭、凉殿、除去门窗的堂阁、小楼二层上的阁子等,都是陈设卧榻的地方。一般是安设一架碧纱橱,把藤或竹的凉床设在其中……这种情况下,常在床头设一张小屏风,替头部挡一挡风。”——《花间十六声》

藤床与枕屏from宋代《槐荫消夏图》

从前的消暑方法,想来不该比空调更快,不过那一张藤床和头顶枕障的似乎成了人们心中的念想。

欧阳修写过:

“我行三千里,何处与我亲,念此尺素屏,曾不离我身。”

最喜欢还是白居易的:

“置榻素屏下,移炉青帐前。书听子孙读,汤看侍儿煎。”

真是一派悠闲作风。

东坡提梁

右上角——(东坡提梁)

拿什么煮水本不是大事,只是可能因为妈妈常用一只大的东坡提梁煮水,所以三花对提梁的形式仿佛特别情有独钟。

“传说中「东坡提梁壶」的传统定型款式创制是北宋苏东坡,这显然不是历史事实。那么,事实是苏东坡嗜好的煮茶用器应该是「铫(diào)子」,是由水壶或药壶改型并移作煮茶之用的铜器铫子,被称作「铜石铫」,而紫砂石铫的创制应该是清嘉道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所做的「提梁石铫」。但「提梁石铫」和「东坡提梁」还不是一回事。”——百度百科

提梁石铫

提梁石铫是如桥一样的单把提梁,而如今我们看到的东坡提梁,是在年为准备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问题,由宜兴职校校长王世杰设计,民初制壶名艺人汪宝根制作而成的款式。

这样的东坡提梁似乎格外好拿,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原因,在家里妈妈也格外爱它。

白泥炉

右上角——(白泥炉)

三花最早看到用白泥炉的,还是潮汕人。虽然现在市面上好像是日本的白泥炉更多一些,但是对于喝茶这件事,潮汕人总是自有自的匠心。

橄榄碳,小蒲扇,白泥炉上一把茶壶,看着就让人对那口茶汤心生好奇。

现在在家里,真的用白泥炉烧水煮茶恐怕成了难事,不过光是脑中想想,再低头饮茶,也是一乐。

说起白泥炉,要是论写白泥炉最感染三花的文字,还是汪曾祺先生的一段最难忘: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炭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佐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好像总是能清清淡淡的撩起我的凡尘俗心,无论喝茶还是吃饭,总有乐趣。

右边——(花)

夏天的晚上去外面散步,微风中似乎总能飘来阵阵清香,夜来香,丁香,茉莉,不管什么花香,总让人想要带些回家。

如今许多的茶席上也常常摆放鲜花,有些是追求日本的侘寂之美,有的则是为了给茶席增添风光。

那天三花看《老老恒言》,里面有一段写:

“予曾以荷花折置帐中,夜半后,瓣放香吐,辛烈之气,睡梦中触鼻惊醒,其透脑为患可知。因忆茂叔“香远益清”之说真,善于体物也。若移置帐外,能使隔帐香来,斯尤独绝,香浓故耳。”

由此看来,浅淡的花放在席间可以闻香,但放在床头,若是手倦抛书午梦长,可能就要香气透脑了。

好啦,啰嗦了这么多。

无论何时何地,三花希望和大家一起享受茶席上开心喝茶的时光,茶席应该是你舒适开心的所在,悟道在平日,喝茶要开心。

没有空调就拿起蒲扇扇凉,没有好茶就看看野路子也有春天开心一下。

最后,三花祝大家,健康,开心!

快些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df/6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