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为平凡的日子嫁接诗和远方

唯愿

风有约,花不误

岁岁如此,永不相负

我想像父亲嫁接花朵一样,

把生活中那些细碎的温情与美好,付诸文字,

储存于一本书中,

任花绽枝头,花香氤氲。

生活不就是这样?

有爱,有暖,有欢喜,有感动,

...

有诗酒花,亦有油盐茶。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小区的门卫老李爱养花。

人们出入小区路过值班室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或脚步,看一看里面的花,紧锁的眉头慢慢开始舒展,脸上有了笑意。抱小孩的人走到门口,总是指着屋里的花,笑着对孩子说,看看爷爷养的花多好看。

这些年,小区里的门卫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波又一波。有和小区业主吵架被炒鱿鱼的,有嫌夜间值班辛苦离开的,还有和其他门卫老头处不来离开的。

只有老李,一直都在,就像小区里的一个标志。

老李今年六十多岁,瘦高,有点驼背,细长的眼睛,整天笑眯眯的,说话慢条斯理。不管进出小区的人态度多么蛮横,车辆多么急吼吼,他都不急不躁,说话慢言细语,让人如沐春风。

物业公司管理消防通道乱停车的情况。老李他们几个门卫老头,轮换着在消防通道附近蹲守,看见乱停车的,赶紧制止。遇上胡搅蛮缠的车主,再赶上脾气火暴的门卫老头,争吵是避免不了的。但这样的事,从未在老李身上发生过。

傍晚,我开车回来,老李正坐在我家车库前,守着消防通道值班。他指着汽车右轮胎说:“这个轮胎有点气不足,抽空去打点气吧。”我随口应着,停好车,跟他聊了几句。

问他:“晚上老值夜班,辛苦吧?”他乐呵呵地答:“辛苦啥?人老了,本来就觉少。”我夸他脾气好,他说:“人嘛,不能老想着自己,多为别人着想,吃点亏,心里舒坦。”

老李没来小区之前,门卫值班室里光秃秃的,除了几个“大烟枪”在里面喷云吐雾之外,就是床上有一两套脏兮兮的被褥,还有桌子上胡乱地放着几个半旧的搪瓷缸子和几个罐头瓶子。推门进去,立刻被一股颓败的气息所包围。

自打老李来了以后,门卫值班室里的四面玻璃明显亮了,屋内的花花草草多了起来。没什么名贵的花,就是吊兰、文竹、绿萝、蟹爪莲什么的,还有太阳花,我们都管它叫“死不了”。花盆也都是业主们废弃不用的,被老李拾来,派上了用场。也不知道老李给花上了什么肥料,那些花就像一群正在发育的孩子,都憋足了劲儿地长。那些茎蔓,在玻璃窗上缠缠绕绕,还觉得不过瘾,最后都顺着绳子淘气地爬到屋顶上。屋里的衣架上,挂着用矿泉水瓶水培的吊兰和绿萝。矿泉水瓶经过精心修剪,拿绳子穿好,很有点艺术气息。

老李有一个发小,姓朱。老朱隔三岔五就来看老李,拎着酒、花生米,还有自己卤的猪蹄,外加一捆自家院子里长的青菜。说起和老李的交情,老朱说,那是换命之交。年轻的时候,他们去给生产队跑业务,老朱不小心弄丢了生产队的五元钱。五元钱在那时是什么概念,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但是,当时的老朱欲哭无泪,甚至都想投河自尽。是老李给人家黑天白夜地扛了几天沙子水泥,挣回了五元钱,交到了老朱手上。

我以为老李一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贤惠能干的老伴,两三个事业有成的孩子,有孙子或孙女欢绕膝下。

其实不尽然。

老李唯一的儿子,以前是跑货车的。没料想,出了一次车祸,钱赔进去不少。现在,转行做了小生意。“人没事就好!有钱多花,没钱少花。”老李很知足。

几年前,老李的儿媳妇突发心梗意外离世,留下两个孩子。老李和老伴一把屎一把尿带大了两个孙子。“大孙子十二岁了,可能吃啦!他奶奶做的手擀面,能连着吃三大碗。”老李用手比画着碗的大小,眼里蓄着欢喜的波。老李最得意的就是他的两个孙子,宝贝疙瘩一样。他盼着儿子能再娶个善良贤惠的媳妇,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

我出差,朋友打电话来,说已经到了我家小区门口,从老家给我带来了蜂蜜。我让他把蜂蜜放在小区门卫值班室,给老李就行。几天后,我回来,在小区门口下车。我抬头看了值班室一眼,老李在里面冲我招手。我推门进去,老李双手托着一大罐蜂蜜,递给我。我接蜂蜜的时候,突然发现老李的左手,竟然缺了两根手指。我一愣。老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笑说:“年轻时给生产队铡草,出了点意外。干啥活都不影响。”我的心倏地疼了一下,似刀尖划过。

尼采说,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去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这话,我很想说给老李听,可是,终究没说。

那天,我经过门卫值班室,看到老朱在里面捣鼓花草,问他:“老李呢?”

“在小区巡逻呢,他让我先跟花待会儿。”老朱哈哈大笑着说,“这个老头子,就是个‘花心大萝卜’!”

我忽然想起汪曾祺写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很温暖,真的。

Oct.

29

就像花儿开过

风会记得一样

这个世上

总有人会记得

擦肩而过的温暖

如果你来访我

我不在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它们很温暖

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一棵野菜的江湖

初秋,婆婆丁的叶子开始肥硕起来。婆婆丁,学名蒲公英。它隐在草丛里,或趴在一棵树下,守着身下一片土,慢悠悠地吐着一朵朵小黄花,像个朴实又善良的柴火妞。小黄花落了,花托上就长出了洁白的绒球。

为什么叫婆婆丁呢?我很好奇。是不是很像一个喜眉笑眼的老婆婆呀?整天为一家老小操劳着,惦记这个,惦记那个,从不为自己着想,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活色生香。

关于蒲公英,倒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患了乳痈。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强忍着。母亲知道了,以为女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姑娘见母亲怀疑自己的贞节,又羞又气,更无脸见人,便横下一条心,在夜晚投河自尽。恰巧河边有一艘渔船,一个蒲姓老公公和女儿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网捕鱼。两人赶紧救起姑娘,问清了投河的原因。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回一种草药,翠绿的披针形叶,边缘呈锯齿状,顶端长着一个松散的白绒球。小英将草药洗净后捣烂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痈上,不几天病就痊愈了。为了纪念蒲姓渔家父女,人们便把这种野草称为蒲公英。

人踩,鸡啄,猪拱,蒲公英可不管那些,年年兀自生长着,坚强又茁壮。《本草衍义》里说:“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皆有者,因风而来。”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蒲公英成了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从地里挖蒲公英,择净,清水冲洗,浸泡一两个小时,可以直接蘸大酱吃。蒲公英的苦鲜与大酱的咸香混合在一起,咸中略苦,苦中带鲜,鲜中微咸,别有一番滋味。不过,小孩子是不屑于吃它的,嫌它扎嘴,嫌它有苦味。孩子们还不懂得人生的苦,不管你想不想吃,有些苦是必须要吃的。蒲公英用水焯了,还可以包饺子、蒸包子,或者与粗粮面掺在一起,贴菜饼子、蒸菜团子。

父亲说,春天的野菜,最有营养。因为采集了天地的灵气,吸收了日月的精华,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父母膝盖不好,蹲下去,再起来,很是费劲。父亲用铁锹挖,母亲猫着腰跟在后面捡。一次,父母发现一片野菜长得很是茂盛,喜滋滋地赶紧过去挖。没想到,草丛里突然蹿出一条蛇来,吓得父亲差点犯了心脏病。好长时间了,母亲说起来还心有余悸。择野菜也是个麻烦事,需要耐心,去除黄叶、老叶、虫叶,将根上的黑皮去掉,一遍遍清洗,嫩一点的蘸酱吃,老一点的晒干了泡水喝。打上一大袋野菜,晾干后,也就剩下很小的一把。

我有慢性咽炎,母亲每年都要给我晒上很大一包蒲公英,放在办公室里泡水喝。因长期喝蒲公英,咽炎几乎没有犯过。一位朋友见我喝蒲公英水,惊讶地问:“你咋还喝这玩意呀?等我给你买点普洱茶来。”我笑着说:“这玩意是宝贝呢。”

前段时间,身体不适,去药店买消炎药。店员推荐一种叫蒲地蓝的中成药。我拿过来一看,主要成分就是蒲公英。知道蒲公英有药用价值,但是看到药盒里精致的绿色小药片,想想地里那不起眼的野菜,还是多出了几分敬佩之情。清代名医陈士铎早有赞言:“至贱而有大功。”

《诗经·卫风·伯兮》里,有这样一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里所说的“飞蓬”就是蒲公英开花后结的籽。诗中的女子因丈夫征兵到边塞,辗转相思,不梳不洗,头发乱得像蒲公英结的草籽。虽然家里有的是香油香膏,但她又为谁来梳妆打扮呢?一个多么痴情又可爱的女子。看到蒲公英,我常常想起这句诗,不觉莞尔。

我的办公室在三楼,窗外是窄窄的飞檐。不知从何时起,一棵蒲公英,居然在飞檐上安营扎寨。它寸土必争地争取着活的权利,在飞檐上仅有的一点土里生长、开花、结籽,活出最好的状态。我在屋内,它在屋外,我们隔着一扇窗。刮风时,它在风中摇曳;下雨时,它在雨中畅饮。我写字累了,就站在窗前看看它。更多的时候,它在屋外静静地看着办公室里的繁华。很多次,我想打开窗户,和它来个亲密接触。无奈,窗户是固定了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存活下来,一年又一年,自成风景,开枝散叶,繁衍后代。

出门旅游,千里之外,人是疏离的,语言是陌生的,却在一片树林里与一棵蒲公英相遇。它在一棵树下,羞涩地开着小黄花,欢颜轻绽,清香暗播。孤单的我,再也不觉异乡的陌生与疏离。天地有多大,它就能走多远。人是抱着希望与信念在世上行走的,蒲公英也是如此吧?

父亲打电话来,兴奋地说,他采了蒲公英的种子,要把它们播种在老家的院子里,以后不用去洼里挖蒲公英了。蒲公英居然可以在我家的院子里重出江湖,想想就很激动。

做一朵花吧,做一棵草吧,

静静生长,淡淡欢喜。

即使做不了花,也做不了草,

那就去和花草共饮一杯清香的茶吧。

老家的院里有诗和远方

进入小雪节气,父亲收割了院里的雪里蕻,母亲忙着找出坛坛罐罐,准备腌咸菜。这是今年老家院子里的最后一拨收成。干完活,父亲拍拍身上的土,喜不自禁地发出了第N次感慨:“咱这院子就是块宝地呀!你算算,从开春到现在,咱这院子里长了多少东西?”

院子里的几棵苹果树、杏树有三十多年了,枝干遒劲,布满了岁月的皱纹,它们是院子里的长者。年轻些的香椿树、柿子树,也光荣地完成了今年的使命,休养生息。树下,秋分时节种下的小葱、菠菜、大蒜星罗棋布,父亲给它们盖上了塑料薄膜,保证开春儿就可以吃鲜儿。那片看上去像枯草的韭菜,最没脾气,割了一茬又一茬,炒鸡蛋、蒸包子、包饺子、烙合子,换着花样地吃。窗台上晾着的是父亲自制的柿子饼,横成行,竖成列,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老家院子里一年收获了多少水果和蔬菜,真是数不清。苹果、杏、柿子、葡萄、无花果、小葱、韭菜、菠菜、豆角、莴笋、茄子、大葱、辣椒、西红柿等,甚至还收过不少蒲公英、菊苣菜。这些蔬菜水果,不仅出现在我们兄妹三家的餐桌上,而且还随着亲戚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到处开枝散叶。

这个院子,原是村里的队部所在。三间“砖包皮”的旧房,两间敞棚,优点是院子大、临街,出入方便。三十多年前,村里卖房子,父亲东拼西凑,以两千七百五十元的高价买下。

春天,我们从老宅搬过来。父母在院子里开荒种地,种了韭菜、茄子、辣椒等蔬菜,除了自己吃,一部分被母亲拿到集市上卖,补贴家用。院里还有一棵杏树,两棵桃树。父亲是县城果品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母亲是农民,要供三个孩子读书,还要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紧巴。如何筹措生活费和学费,经常让父母绞尽脑汁。

父亲偶然听说,苹果树苗很紧俏,就想在院子里育树苗。但是,买不到苹果籽,怎么办呢?父亲一拍大腿,想起公司院子里有一大堆扔掉的烂苹果。“可以从烂苹果里把籽抠出来。”父亲很兴奋。当时,我和两个哥哥正放假。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带着我们,骑自行车直奔县城。

到了公司,父亲把我们领到一个角落,那里堆着小山一样的烂苹果,旁边是公共厕所。成群结队的苍蝇,在空中盘旋着。我们抓起烂苹果,轻轻一攥,再一点点把籽抠出来,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抹到盆子的边缘。半天下来,两只手都是黑褐色的烂苹果泥。

第二年春天,父亲将经过特殊处理的苹果籽种在院子里。每天早晨,父亲早早起床,盯着树苗左看右看,眼里蓄着欢喜的波。父亲说,嫁接好的树苗,价格要比没有经过嫁接的贵上一倍。放了暑假,我们钻到树苗丛里,忍受着酷暑和蚊虫叮咬,跟着父亲学嫁接。之后,母亲开始到附近村子赶集卖树苗。不会骑自行车,她就搭别人的顺风车,或者自己推着小推车去。回来后,母亲都会把卖树苗的钱数记在一张纸上。歪歪扭扭的数字越来越多,我知道,我们的学费有着落了。

父亲留下几棵树苗,分别移栽在院子里,在小树苗下面又种了各种蔬菜。每逢集日,母亲都要起早摸黑采摘新鲜的蔬菜,拉到集市上卖。

盛夏,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天还黑着,母亲吆喝着我和二哥起床割芹菜,赶集去卖。等我们择完菜,把菜码放到小推车里,天却阴沉下来。一会儿的工夫,倾盆大雨说来就来了。母亲坐立不安,进进出出,密切观察着雨势。大雨下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稍小了些。母亲抬头看了看天,一把抓起草帽说:“走吧,还能赶得上。”我和二哥戴上草帽,不情愿地跟着母亲。

田间小路泥泞不堪,路两旁的边沟蓄满了水,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母亲目不转睛地推着车,我和二哥在两侧用力扶着,身上的衣服淋湿了,鞋里灌满了水,每走一步都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一边走,我和二哥一边嘟囔着埋怨母亲,这样的天,集市上会有人吗?母亲不说话,全神贯注地推着车。

进村的路,有十几米特别低洼,积了齐膝的水。母亲望着浑浊的水面,停下车,擦了一把汗,说:“你俩别扶了。”然后,她低头,弯腰,握住车把,深吸一口气,推着车子,快速而又稳健地冲刺过去。我们不知道,母亲那瘦小的身躯里,怎么积蓄了那么大的能量。

老天似乎特别眷顾我们,到了集市上,雨停了,卖菜的摊贩很稀少,芹菜被一抢而空。母亲称菜,二哥收钱,我负责捆菜。等卖完菜,我才发现腿上一层厚厚的泥巴已经干透,用手一抠,就掉下来一块。

一年又一年,父亲亲手种下的小树苗,开花结果,长成了大树。父亲退而不休,除了洼里的农活,把院里的活计也排得满满当当。春天剪枝、松土、疏花、治理病虫害,夏天疏果、套袋、人工授粉,秋天施肥、浇地、给树打吊针,冬天挖坑沤粪、搞土壤改良。父亲培育出的苹果个大、色泽鲜艳、口感好、含糖量高。收获下来的苹果,一部分送给了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大部分换成了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常说:“卖盐的人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炕。你爸受累巴活地管理苹果树,好苹果自己从来舍不得吃。”

大哥最有出息,成为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我和二哥也算学业有成,有了不错的工作。父母依然乐此不疲地去洼里种地,在院里种菜。收获的水果、蔬菜和粮食,再没有了交学费和生活费的沉重使命,却成为父母满满的爱与牵挂。

院子里,那些给我们提供过美味的果实、给我们换过学费、有着父母掌心温度的苹果树,日渐衰老。尽管父亲做了很大的努力,给它们输液杀菌、改良土壤,苹果树仍然叶稀果少、病虫害多,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它们衰老的脚步,就像年迈的父母。父亲患心脏病十多年了,每天都离不开药;母亲因为常年劳作,背已经驼成了一张弓,背影小得像一枚皱褶的核桃。

秋天,我把父亲种的萝卜给朋友送去,随口说了一句:“这是我老爸亲手种的绿色食品。”朋友突然沉默了,少顷,她哽咽着说:“这萝卜让我想起了去世的父亲。替我谢谢老伯。”我唾手可得的幸福,成为别人眼中遥不可及的风景。

父母一次次拒绝离开老家,因为这些蔬菜水果,是爱,是牵挂,是父母平凡生活里的诗歌。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后,跟随远在他乡的儿女们,到达了父母所到不了的远方。

感谢父亲,在我们年少时

不仅嫁接了花朵,嫁接了果树

也给贫瘠的生活嫁接上了美好、希望

还有诗和远方

这世上的每个人都脚步匆匆,步履不停,

虽各有悲欢苦乐,

但谁不是一边吐槽命运一边仍然在努力活着?

谁不是在冬天的阴冷里期盼春天的花开?

愿你与草木饮清茶,

同四季尝冷暖。

#END#

本书是一本中国当代散文集,内容以由各种各样社会小人物的人生遭遇组成,无论是早年失去儿子、儿媳的六十多岁保安老李、还是丈夫高位截瘫后的贫困家庭、亦或是小儿麻痹症残疾的大姐……这些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人生的坎坷和磨难面前坚强乐观、勇敢善良,充满希望地向前活着。展现了平凡生活中一个个勇敢坚强的社会小人物形象,歌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田秀娟,河北河间人,职业编辑,业余写作,已发表散文随笔百万字。亲情散文《转过身,看见爱》《踮起脚尖来爱你》被百余家杂志报纸转载。《踮起脚尖来爱你》入选《读者·乡土人文版》年度精选集《踮起脚尖来爱你》。多篇文章入选初高中语文阅读题,其中,散文《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被选为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阅读题。

关于本书&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df/10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