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秘藏生命奇迹

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多年,藏王聂赤赞布提出六个疑点,一位叫孜拉嘎玛跃德的人回答了其中之一,曰:有毒就有药,说明了毒可成药、以毒攻毒的医理。此时还出现了名医杰普赤西,他研制的“吐迥旺日”药丸,也是运用了以毒攻毒的理论;到了4世纪的拉妥妥日时期,采用了寒病热治、热病寒治的治疗医理。此时还出现了著名藏医师通格妥觉坚,他从父亲嘎启比奇处学习了印度医学,丰富了藏医理论和实践。从史料记载看,当时通格妥觉坚这样的医师,已经能够在莫龙衮巴扎的眼睛上开刀动手术;仲年德乌患了毒龙麻风病后,为了避免传染家人,独自居住在地下塘穴之中,说明那个时代的医师及其医疗技术及预防疾病的手段等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到了公元7世纪,藏医的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此时藏王松赞干布基本统一了西藏高原,同唐朝联姻修好,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当时有汉地的摩诃弟瓦和尚及西藏的大译师达磨郭卡把文成公主携带的《医法大论》译成藏文并予以厘定,这是藏文译成的第一部汉医医典,可惜此书早已散失,但其精华部分均收辑于西藏的医学名著《四部医典》之中。松赞干布为了藏医的继承和发展,挑选了一部分藏家子弟学习医典,为藏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世纪初,赞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公主进藏时携带了众多医典。其中汉地大乘和尚与西藏泽师毗卢遮那共同翻译了《月王药诊》(亦泽《医法月王论》),它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作。在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出现了“四方名医”、“远方九太医”等名家,使藏医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诸多名医之中,玉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名声最响,成就最大。他曾亲赴藏区各地,收集民间医药的验方,并加以研究,还赴尼泊尔、印度等国,研习医理,同时迎请中医及尼泊尔、印度医生入藏,吸收优秀的医学文化。在此基础上,玉妥宁玛·云丹贡布撰写了《四部医典》这部举世闻名的藏医典籍,标志着藏医独具特色体系的完成。到了13世纪初,玉妥宁玛之后裔玉妥玛·云丹贡布在研习藏医医典的同时,学习中医《月王药诊》及印度的医学八支理论,对《四部医典》进行补充厘定,使其更加完善、规范。

到了14世纪,出现了南北地区气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强巴派及苏卡派,推动了藏医药理论的发展。此时各地医生纷纷著书立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医典及《四部医典》注疏。

用药原则

藏医学理论认为药物与五行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行。五行(土、水、火、气、空)中土为生物生长之本源;水为生长之汁液;火为生长之热源;气为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生物生长之空间。五行缺一,生物则不能生长。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同时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药物味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苦;火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藏医在临床上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辩证主方。

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药物的六种味对于治疗疾病贩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总的来说,甘、酸、咸、辛能治隆病;苦、甘、涩味能治赤巴病;辛酸、咸味能治培根病。还详细指出了每一味各自的作用和过量的过失。例如: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延年益寿,开窍舒胸,生肌愈疮,治隆赤病的功效。用量过度,滋生培根病及脂肪,降低阳气等过失。甘味能治隆赤病,但是除了甘味陈青稞及干燥地区之畜肉外,多数甘味易于滋生培根病,惟有野牛肉、鱼、羊肉、蜂蜜却对治病培根病有益等。

药味经过消化后之变化:药物入胃,通过胃的消化分解,能使用权原有之味发生变化。如甘咸两种药物,经过初步培根消化后,则化为甘味。酸味在中期赤巴消化后,仍然化为酸味。苦、辛、涩三味在后期等火风消化后,转化为苦味。经过消化后的药味作用是,甘味能治隆与赤巴病;酸味能治培根与隆病;苦味能治培根与赫巴病。

八性,即重、润、寒、钝、轻、糙、热、锐。药性“生、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即药物具有柔、生、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燥、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每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须根据十七效的对治配伍主方。

对治,就是两两相对,其性相反,一为药性,一为病性。如寒与热,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

“佐苔”

“佐苔”作为藏药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又有人译作:佐太、佐台、坐苔等),很多人对其都不是很了解。“佐苔”是藏语“仁青欧曲佐珠钦木”的简称。“关于“佐苔”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印度。相传南印度婆罗门有一位大师将其炼制成功,并传说他因为长期服用此药而修成正果。后来,在公元13世纪后半叶,中国西藏大成就者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的弟子仁亲贝,远涉尼泊尔、印度学成并翻译了多年前那位印度大师炼制“佐苔”的遗著,历尽艰辛,他终于将所有的炼制密法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传入西藏。

在藏药各名贵成分中,“佐苔”尤其重要。“佐苔”制作过程非常严格,需要举行专门的藏传佛教仪式,对制作人员也有严格的身份要求,保证“佐苔”的正宗,另外也体现制作大师对佛祖的绝对虔诚。其整个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历时漫长。藏医经典《四部医典》(玉妥.云登贡布著又译作玉妥.元丹贡布)对此有大篇幅的记载。故是否含有“佐苔”,经常成为藏民们判断是否是正宗藏药的标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佐苔”含有金、银、铜、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能够强免疫力,健体强身。曾经,它每克价格高达元人民币。

“佐苔”被称为藏药中的“宝中宝”,是历代名医把珍贵的矿物质经过难度极大的特殊加工炮制后,炼制成具有奇特疗效的甘露精华之王,简称“佐苔”。“坐台”对中风偏瘫、神经损伤、心脏病等疑难杂症均有奇特的疗效。而无病则滋补强身。

最著名的藏区药材

罗布麻

罗布麻根煎剂有强心作用。罗布麻叶浸膏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并有较强的利尿、降低血脂、调节免疫、抗衰老及抑制流感病毒等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药性甘、苦,凉。归肝经。平抑肝阳,清热利尿。可治疗头晕目眩和水肿,小便不利。

红景天

千百年来,藏族人以红景天入药,用以强身健体,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红景天还具有润肺止咳、活血止痛、抗辐射、抗缺氧、抗心肌缺血、抗疲劳、清热、滋补元气、防癌抗癌、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肌体抗病能力等功能。可用于治疗运动过度机体衰弱导致的脑内多巴胺浓度降低,预防高度紧张的脑力工作者的神经衰弱,恶心呕吐,全身无力,呼吸困难,体虚困倦等症。红景天具有治疗与保健双重功能,是不可多得的雪域珍品。

雪莲花

藏族老百姓将雪莲花分为雄、雌两种,据说雌的可以生吃,具有甜味,雄的带苦味。雪莲花除产西藏外,在新疆、青海、四川、云南也有分布。各地民间将雪莲花全草入药,主治雪肓、牙痛、风湿性关节炎、阳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印度民间还有雪莲花来治疗许多慢性疾病,如胃溃疡、痔疮、支气管炎、心脏病、鼻出血和蛇咬伤等症。由于雪莲花中含有疗效好而毒性较大的秋水仙碱,所以在用雪莲花泡酒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和妇科病时切不可多服。

藏红花(西藏产野生)

目前世界上藏红花最大的两个产区分别是伊朗的马什哈德和印度的斯利那加。中国除了上海崇明种植外,包括大连、湖北、河南多地也有种植。西藏偏寒冷,种植的藏红花凉性更强,有很好的抗免疫力性,可以用来治疗包括斑疹发热在内的很多瘟病,还能凉血解毒。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与人参、鹿茸一起被列为三大补品。冬虫夏草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冬虫夏草具有我国传统的“食养疗法”的功效,冬虫属阴,夏草属阳,起阴阳并补作用。由于药力和缓,冬虫夏草也是病后体虚调补佳品。据有经验的老人介绍:寻找虫草一定要把腰弯下来,或者趴在地上仔细观察(早晨易找,正午难找),只要发现一根虫草,附近一定还有,而在最密处1平方米可发现虫草10~20根。西藏加工虫草方法很简单,把挖到的虫草及时剥去外面附着的一层黑褐色囊皮,干后除净。

藏灵芝

主产于西藏林芝地区原始森林,多分布于察隅、波密、米林等地。藏灵芝是一种腐生真菌,高10-20公分,菌盖为肾形或近圆形,表面有纹理,紫褐色,有漆样光泽,质较硬;菌柄长,圆柱形,紫黑色。《晶珠本草》中记载其为补益强身之药。功能主治:气血不足、神经衰弱、心悸头晕、夜寐不宁、养心安神、止咳平喘,冠心病、肝炎、高血压以及多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藏贝母

生长于高山草地、砾石滩、灌丛地,产于西藏高原。据《晶珠本草》、《概略本草》和《如意宝树》中记载:藏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解郁散结、肺热咳嗽之功效。

龙胆花

收载于《四部医典》。《蓝琉璃》云:“邦见按花色不同可分为白色、蓝色和杂色三类,白色为上品。”西藏稀有上品白花龙胆,主要以杂花龙胆人药,就其品种而言为蓝玉簪龙胆或云雾龙胆。

天麻

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无绿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常以块茎或种子繁殖。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是名贵中药,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头痛失眠。

赞赏

长按







































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jf/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