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好需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一、历史
云龙是盐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是由于在云龙江沿线以诺邓井、石门井、宝丰井、天井、大井、顺荡井、师井、山井等古代云龙各产盐区盐业的开发和繁荣而形成的。
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人民在高山大川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座各种各样的桥梁,使云龙成为了有名的“古桥梁博物馆”;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沿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代集镇,如石门、宝丰、旧州、漕涧、诺邓等。
盐马古道起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的经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同古丝绸之路一样,是一条连接不同地域文化,打通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世界文化走廊。自汉至唐至明清,在我国西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条条古道,以云南的大理、丽江为中心,蜿蜒向四川的成都,西藏的拉萨,云南的西双版纳,再到缅甸、老挝、越南、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各国,形成了一条条连接西南地区的经济大动脉。
在明清时期,古道最为兴盛,主要线路有两条:一条是滇藏线。即南起云南的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左贡、邦达、昌都、洛隆宗、拉萨,再到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另一条线是川藏线。即从四川的雅安,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等国。在每一条主道上,形成了一个个以古驿镇为中心的辐射周边的网络。
盐马古道因盐而起。除了“云龙八井”以外,在云南禄丰的黑井镇、剑川的沙溪镇,四川的盐源县,自古都是重要的盐产地。早在多年前,黑井就开始产盐。明代,中央政府在黑井设正五品盐课提举司。还有剑川的沙溪镇有弥沙盐井、马登盐井,洱源有乔后盐井,云龙有诺邓盐井等八大盐井。而早在汉代,就有“云龙二井”,唐代的古籍《蛮书》中,更清楚地记载了“细诺邓井”,云龙的盐业开发,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明代,政府在诺邓设立“五井盐课提举司”,是全国七大盐课提举司之一,也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自南诏、大理国时期,诺邓的盐马古道已经北通吐蕃,南通金齿腾越等地。明清以来,以诺邓为中心,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昌宁,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自唐代以来多年里,南来北往成千上万驮盐的马帮、盐商,络绎不绝。他们将运来的货物在产盐地出售,再将食盐、茶叶、药材等购进,沿着古道,将货物运往各地。云龙盐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商贾云集的局面,顺理成章地使云龙的各产盐地成为了盐马古道的起点。
从云龙出发的盐马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兰坪、剑川、丽江、维西进入西藏;另一条则跨过澜沧江、怒江,由旧州、漕涧、保山、腾冲,直达缅甸。还可东到大理、昆明。在众多的古驿道中,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称澜沧江驿道,全长约公里,它东起剑川县城,向西经羊岑、马登,翻越纵贯剑川、兰坪、云龙的“盐山路”,途经金顶,止于著名的云龙八大盐井,山高路险,马帮过这段路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在云龙境内古道密布,各盐井之间有多条古道通向县外,历代封建政府在这些盐道上设立关卡,被称为“盐卡”或“驿卡”。直到现在,在云龙还有几十公里的古老的盐马古道肩负着交通运输的重任。
这样,古代云龙五井在滇西地区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十字路口”。北方,来自藏区的马匹、药材和毛皮通过这里往南进入保山和临沧,又把那里的玉石、茶叶以及五井的盐驮回去。因为诺邓盐的成分是“氯化钾,用钾盐喂牲口可防治疫病,所以古代藏族群众很喜欢“诺盐,那座从云龙、兰坪往北延伸到维西藏区的大山就叫盐路山。而从缅甸、腾冲往东行经过五井地区再到大理、昆明的道路,同样也是为了盐、茶以及糖、布、玉石等商品的运输需要。
二、人文
盐马古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一点,在云龙江沿线的产盐区和盐马古道覆盖的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云龙,沿盐马古道生活着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主要以白族、傈僳族、傣族、彝族、阿昌族、回族等为主,出了云龙地界,古道沿线便是藏族、纳西族、怒族、景颇族、布朗族、彝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一条商贸古道,就似一条连接汉族同其他各民族之间的一条彩带,带动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在中原文化、氐羌文化、百越文化、百濮文化以及外来的西亚文化、印度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融合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的白族文化、汉文化、阿昌族文化、傈僳族文化、彝族支系罗武人文化等众多的民族文化形态。在诺邓村,仅元明清三代,就建有文庙、武庙、三崇庙、龙王庙、题名坊、万寿宫、节孝总坊等众多的建筑。
在这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宗教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盐马古道沿途寺庙密布,宗教文化浓厚。大部分地区都是尊儒祀孔、奉释礼佛、崇道修斋,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信仰体系。特别独特的是他们同时还信仰本主。本主信仰是从远古时期宗教的早期形式发展到崇拜天神的原始宗教,进而达到人为的宗教阶段。在邓诺人们信仰的本主是“敕封五井土主护国安民圣帝”,总管本村生产生活、生死祸福。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僧侣、信徒在这崇山峻岭中的古道上奔波往来、朝拜神山,传递着永恒的信仰之光。
三、盐马古道文化
在这四通的运盐或运茶的交通线上,我们的先人一辈又一辈都特别重视它的建设和维修。那长长的青石板路,那各式各样的古桥,至今在云龙的深山密林中、河谷溪涧上仍然到处可见。其实,盐也好,茶也好,作为一种被交流的物资,从生产地出发,它们的流向应该不限于一处。但既然已把“茶马古道”当成是驮运茶叶的马帮所走的路,那么将这种既运盐又运茶的古道称之为“茶(盐)马古道”,也可以说得过去。此外,“以马易盐”现象在五井地区也是古已有之的,直至今天,云龙县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八三街”大牲畜交流会,来自藏区和其他地方的骡马仍然在五井地区大量交易。
大理到五井地区,古时要在路上走五至七天,先从喜洲到邓川,再到凤羽,然后翻越大罗坪山、小罗坪山,进入云龙境内后还要经过几个小村寨,这才来到诺邓等地。再从五井地区去滇西一带,又要经暑海、过澜沧江、翻漕涧梁子,随后又渡怒江、越高黎贡山,便到腾冲境内了。在这些古道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如果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可称得上是一部“古道文化”:五井的学子赴省进京赶考的寒苦、各地商人沿途担惊受怕的遭遇、赶“三月街”的女子在路上的所见所闻、跑缅甸的淘金者绘声绘色的描述,而路上每道山卡、每条河谷、每个寨子的匪事、兵争、官司、逃匿出走、贩卖私盐等等故事更是应有尽有,当然还有许多山神土地、妖魔鬼怪、虎豹虫蛇之类的传说,但最有趣的还是莫过于马帮的故事或者赶马人的故事。赶马人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浪漫。那时,只要在深山老林里,在没有尽头的古道上,远处传来一阵马铃声,紧接着你就会听到赶马人唱的山歌了:
小哥出门去哪里?
带我阿妹跟随你;
金齿城上贴青砖,
忍车城门钉铁皮;
三塔顶上金鸡立,
压大理风水。
这是一首用白族语唱的白族山歌,因为已经译成汉文,听起来没有原歌词音韵的生动,但从中可见五井地区马帮的几处行程。古代把保山叫“金齿,“忍车”就是省城,即昆明。因长年累月走在这“茶(盐)马古道”上,云龙的赶马人算是山里见世面最多的人了。又有一首山歌这样唱:
小哥出门要去哪?
赶着几匹大骡马,
一路踩山花。
漕涧梁子吆下去,
界头岭岗往上爬;
桥街盐巴换洋布,
好送女人家。
“漕涧梁子”指的就是怒山,“界头岭岗”即高黎贡山,而“桥街”则指腾冲与缅甸交界的街场,就是现在的猴桥口岸。在这首山歌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赶马人浪漫风流的生活情态,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了鸦片战争以来云南对外经济贸易的生动场景:英国生产的布匹与五井生产的盐巴在中缅交界的街场上进行交换,它反映了近代滇西地区社会经济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方面来自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浸入我们的生活,一方面传统的甚至还有些原始味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在我们中间活跃着。
关于我们
古道网
古道网,是以“古道保护与发展协会”为依托的垂直资讯类门户网站。古道网号召并组织古道相关的政府、学术机构、爱好者共同发现、修缮、保护古道;帮助并引导人们真实了解古道历史,传播古道文化;同时古道网整合古道相关的商业、旅游、文化、户外活动资源,寻找古道与现代社会的共融点,通过别具一格的古道游、户外赛事等形式。
古道大字典
古道大字典是古道网依建立的古道资料库。其中收集整合了所有现存古道资料及信息,提供用户精确精准的古道历史人文资料。旨在保护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古道,发扬古道文化。
古道保护与发展协会
古道保护与发展协会(APPDA)专注于古道内容的深度考察及归类整理,形成系统性的古道大词典、古道大地图,收集古道历史文物,建立古道博物馆,以供研究查阅及展示古道历史风貌。提供主题性古道文化研究与咨询服务。
古道网
寻找历史长河中记忆的种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