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种传闻出越赏,何人堤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这是宋代词人姜夔的《茉莉》七绝。在一般国人的印象中,兰花、梅花、荷花、牡丹等以其出身名门而声誉显赫,而茉莉花作为“舶来品”,她岂能僭居“人间第一香”的盛名?根据汉朝《史书》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汉朝时期到了印度后成为佛教圣花,之后随印度佛教传到中国。茉莉花在唐朝时被认为是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征,代表士大夫的气节。人们认为,茉莉花一出,则百花不香,从那时候开始茉莉花就成为了“天香”,与菩提均作为佛家圣物。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第一次的茉莉》中写道:“我颈上戴过爱人手织的醉花的花圈,作为晚装。但我想起孩提时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思绪随诗句漂浮,回想起自己也与泰戈尔有着相似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家里种着一盆茉莉,花开的时候,满屋芳香,“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贪心的我居然想把香气带到学校去,于是在铅笔盒里铺上手帕,再撒一层雪白盛开的茉莉花,上课打开铅笔盒时,又能享受到那种清香,可见儿时对茉莉花的着迷程度了。
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中国兴起了把香入茶的热潮。传说有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于是便有了茉莉花茶流传至今。每个时代都会兴起与那个时代契合的茶,晚清民国直至近现代,茉莉花茶一度被称为“国茶”。三十岁以上的人,对茉莉花茶大都有着很深的印象。尤其在北方,茉莉花茶一直都是爷爷、父亲茶缸里的最爱,是每年防暑降温的公家福利。那个时候,茶叶没有今天这么多种类,也没有今天这么多等级,唯有手中端着的、印着先进工作者大红“奖”字的搪瓷茶缸,才让喝茶的人有了区别。很长很长的一段岁月里,茉莉花茶就是领导干部、平民百姓的“口粮茶”,和那个时代的许多特殊记忆一样,茉莉花茶历久弥香,温暖如初。传说虽然无法考证,但依传统方式制茶的茶人却是可以寻访到的,桃子老师的父亲便是这样一位茶人,依然一丝不苟延续着“七窨一提”的传统制作工艺。茉莉花茶选用优质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制作花茶须经花香养护、茶坯处理、窨花、起花、复火(转窨)、提花、匀堆、装箱等工序,其配花量和转窨次数,因不同级别的茶坯而异,级别高,下花量则多。同时须掌握茶坯的吸香性能和花香的吐香性能,使时间和程度掌握得恰到好处,方能相得益彰。故每次窨花后的复火(烘干)工序至关重要,既须排除多余水分利于转窨,又须避香气的过多损失,故工序精细。农历夏至后的几天,茉莉花盛开的季节。由此一直持续到中秋节是茉莉花的盛产期,也是制作高品质茉莉花茶的最佳时期。“七窨一提”,使得茉莉花香与绿茶的清香浑然一体。造就了此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的鲜明特征。窨花,是指将茶坯和新鲜茉莉花均匀混合、堆放的工序。在堆放过程中茉莉花吐出的香气立刻被周围的茶坯所吸收,便成为具有浓烈花香的花茶。阴天、雨天采收的茉莉花湿度大,吐香差,是不能用来制作顶级花茶的。花茶的制作工艺又要求当天采收,当天窨制。从花的采收到入堆窨制不超过6个小时。而夏天的阴雨多,晴天少,晴天茉莉很难凑齐,以至于此茶的制作周期要长达两个月。茉莉花需要下午收回来摊凉,待晚上七、八点左右花开苞,风筛出无法开放的花骨朵(弃之),将筛出的精品茉莉花放置茶堆周边,待花苞第二瓣开放,把茶和茉莉花均匀拼配,堆不超过十~十五公分;晚上八点~十二点(翻堆),凌晨四点~五点翻堆,九点~十点起花烘干;待火退去需要隔四天到五天再窨)此为一窨花。“七窨一提”的工艺是指用茉莉鲜花窨制七次,最后用当地的玉兰花窨制一次。这最后一道用玉兰窨制的工序在行内被称作“提香”,“提香”工序使得花茶的香气更加丰富,玉兰花与茉莉花的香气在茶坯里剧烈碰撞、融合,最后造就了茉莉花茶醇香凝厚、回味悠长的顶级特征。当茶叶在水中翻滚、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请不要忘记这顶级滋味的背后饱含着茶人对品质的坚持,种花人辛劳的汗水。如果说茶是茉莉花茶的骨,花是茉莉花茶的魂,那么坚持品质是茶人的骨,良心与情怀便是茶人的魂。行文至此,我似乎明白了姜夔把茉莉花列作“人间第一香”的初衷:她无牡丹的雍容华贵,但有其艳光照人;她无梅花的矜持端庄,但有其幽雅高洁;她无兰花的骄娇二气,但有其超凡脱俗;她无玫瑰的浓妆艳抹,但有其香气袭人。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中国的茶人无比伟大,他把着高洁的茉莉仙香天衣无缝地融合到茶叶里,成为老百姓的口粮茶,实在是把“上善若水”、“道在最低处”演绎得恰到好处。茉莉花茶款款走进民间,当人们的味蕾触及茶汤的那一刻,香味化作身心的愉悦。此外,茉莉花茶行气解郁、杀菌消炎、疏肝明目的保健功效也广受老百姓的喜爱。而茶,也逐渐浸染了平常百姓的质朴、平和、喜乐,与自然的心性。
庸者,常也。品一口茉莉花茶,您,有没有喝出“中庸”的味道?
御品阁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