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向西南丨出发,去往咖啡和茶选中的生命

——一蕊Aries的vlog——

若不是跟着父母走一趟,我可能不会将这座云南的冷门小城纳入最近的旅行目的地。若不是一部讲中国咖啡的电影《一点就到家》,我可能也不会有心去了解普洱这座城市的故事。但一切都是那么凑巧,年末这趟与父母同行的旅程,称得上是惊喜连连。此刻,我正捧着一杯来自普洱的云南小粒咖啡,在香气四溢的房间里,敲打着键盘上的字符,把这4天短暂的旅程,用文字忠实的记录下来,带着我对普洱无限的怀念和喜爱。在普洱的万亩茶山,用心倾听每一片茶叶的语言。原来父母养生养心的禅茶一味,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浪漫。在普洱的咖啡林间,尝到远山树林的味道。原来这片土地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也孕育着美好的“中国味道”!在普洱的绿野仙踪,与森林里的小精灵们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原来眷恋于神奇热带雨林的,不止有人类。当北方被冰雪封印时,四季如春的普洱,用最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每一个来客!让生活所想皆所享,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远方的家”,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这就是普洱,亲自品尝便知其味深远!请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进这座滇南小城,我想你会和我们一样,收获满满的幸福!“这里是公里茶马古道的源头,是贡茶入京的起点;拂去岁月尘埃,这里不再是繁华的商贸通道,而是人们感受茶马古道文化的好地方。”在普洱市南部,距离市区24公里的地方,有座叫那柯里的小镇,它曾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宁洱县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驿站之一。

从唐代开始,古普洱府就因为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成为了商贾云集、马帮络绎不绝的重镇。

当年人们使用马匹在崎岖的山路上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运输茶叶,于是这条民间的商贸通道也被称为茶马古道。

那柯里在傣语中意为“有水有田的好地方”,也有“马哭里”谐音之说。听说当年由于马驮重负,古道难行,马帮行到此处,马儿都累哭,因此得名。

于是那柯里成为了出普洱府门关的驿站,南来北往的马帮都会在此驻留休整。茶业的兴盛伴随着茶马古道的热闹繁荣起来,而络绎不绝的马帮则成为了促进普洱茶名扬天下的传递者。

踏上青石板路,踩着当年马帮的足迹,走进这悠远宁静的小村。流水潺潺的小溪,历经风霜的石桥,稻田和木屋交相呼应,处处彰显着那柯里村特有的美。那些在西双版纳寻不到的宁静,在那柯里都寻得到。小镇尽头至今仍保存着一段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真实记录着那段人背马驮的岁月。踏着长满苔藓的古道逐级而上,踩着条石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子,似乎听见那清脆的铃声和沉重的喘息,仿佛看见连绵的马帮,驮着货物缓缓前行的画面。看着老爸搀扶着我妈一路上行的画面,满心的感动,人生路上这两人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几十年,感觉也没少折腾!美好的是,如今三个人整整齐齐的,就像我名字里的那个蕊,三颗心连在一起永不分开。古道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它横跨在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地方,穿越山川河流将各民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串联起中华文化的脉络。拂去岁月的尘埃,那柯里村如今已不再是繁华的商贸通道,转而成为游人感受当地文化的好去处。古镇建筑是清一色的石台木构、青砖黛瓦,虽有新葺,整体依然是古风古韵。在冬日暖阳之下,幽静、温润,一切都让人觉得美好。品尝一种当地奇怪又好吃的水果,给母亲挑选一件哈尼族的手工刺绣服饰,或者和家人亲手制作一件工艺品,都是不错的体验呢!午餐选在了百年荣发马店,这的马帮菜美味又可口。豆浆白菜汤、豆渣、豆腐香肠等特色菜,那柯里人把豆制品利用到了极致。走出小店,午后的阳光明媚,大水车吱呀旋转,耳畔传来悠悠响铃,刚才那一口普洱茶在唇边回味,越发沉香。那柯里古镇不大,预留半天时间足以,小镇上有很多有趣的小店,可以进店慢慢感受。“这里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是寻味普洱的好地方。在万亩茶山间,用心倾听每一片茶叶的语言。在袅袅茶香中,品味悠然自得的人生。”如果说,历史和文化是普洱的华章,那么茶叶就是普洱最精彩的片段。中华普洱茶博览苑修建在距离普洱市区29公里的营盘山上,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我们决定到这与普洱茶来一次深度的邂逅。顺着盘山公路行驶半小时,茶山的踪影越来越清晰,远方山脊下渐渐铺开的是穿于山形,融于山色,排列整齐的茶田。迎接我们的村民早已准备好歌舞,目光所及,全洋溢着欢笑的脸庞,小哥哥小姐姐们健康的小麦色皮肤超有质感。欢乐的音乐里,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普洱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远方的朋友。那无忧无虑的欢快旋律,唱到人心里,暖到人心底。顺着阶梯一路上行,首站登顶营盘山的制高点。这座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三层仿古建筑,就是问茶楼。它是整个茶博览苑的中心,也是观看万亩茶园的最佳观景台。登上问茶楼远眺,是一览众山小的喜悦!远方大片大片的茶林随着山势高低起伏,如同翻滚的海浪,与远方连绵的青山相拥,层层叠叠,如梦如幻,仿佛在大地上奏响了一首节奏轻快的乐曲。绿色的茶树与红色的土地交相呼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

在茶树间,还种植着很多高大的树木,向导告诉我们,这些树大多是冬樱花,到了12月底次年1月冬樱盛开的时节,绿色的茶山间点缀着粉红的樱花,那景致将无比的梦幻!

除了远眺,在茶博园里还能亲自深入万亩茶田间,寻着茶香,漫步,徜徉其中,是种很舒服的体验呢!站在茶田间,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茶色,呼吸着清新的茶香,忘记了所有的喧嚣与烦恼,是真实版的世外桃源啦!在全国饱受寒潮侵袭的冬季,普洱的茶山上依旧温暖如春,穿着白裙沐浴着普洱的太阳,心里也是暖洋洋的!听向导说,这里夏天也很舒适,在全国热浪来袭时,茶山被雨露润泽。全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在16℃-24℃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别说茶树喜欢这,也特别适合人类居住呢!

茶田里的茶树被修剪得整齐且有规律,延着山的形状,成就了一条条优美的曲线,远看气势磅礴,近看秩序井然。

一颗金色的树,耸立在绿色的茶田之间,却并不显突兀,这画面是如此治愈人心。

搂着爸妈的肩膀拍珍贵的合影,一边感慨光阴似箭,一边感谢彼此陪伴。好几年没有跟父母一起旅行了,自从开始工作,世界各地奔跑,每一次带着纪念品回家,向父母分享那些旅行经历,其实都没有意义。

这趟旅行,虽然短暂,在出行前我才意外得知老爸年轻时的大学毕业论文,竟然是关于制茶机械模具设计制造的。而父亲对于普洱茶文化的深度了解,甚至对云南咖啡种植的了解,也让我崇拜他的博学多才。

如果像我们一样对普洱茶有着浓厚的兴趣,茶博园里不仅能观茶田,还能体验采茶、普洱茶原料(晒青茶)等加工制作过程。背上小背篓,哼着小曲,和爸妈一起回到茶田。看着那些刚冒出头的新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亲手完成采摘,每个人认真起来的样子都很好看!整个采摘的过程超治愈,用手触摸每一片茶叶的质感,用心倾听每一片茶叶的语言,亲近自然,感受茶人的乐趣。嫩芽如同青春年少的你,干净透明;茶树像历经世事后的父母,沉淀了岁月。将采摘好的青茶集中到一起,就开始进一步的加工啦!茶博园的工作人员像我们展示了普洱茶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加工制作流程;我们则亲自上手,熟悉了普洱茶从采摘到加工的整个过程。这好比从另一个角度看风景,不仅涨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过去,为了运输方便,普洱茶会在晒干后加工成饼,随着马帮运输到全国各地。标志性克的普洱茶饼做法保留至今,同样在茶博园里也能感受它的制作工艺。亲手制做一个饼茶,将心愿写入茶标,用身体的重量压制,最后放入礼盒中的是满满的回忆。看老妈那认真劲,这块陈记茶饼我准备拿回家收藏啦!除了制茶,品茶的过程也必不可少,在品鉴园听茶艺师的科普,就能一边品茶,一边了解普洱茶的知识。神奇的普洱,从高山茶园到澜沧江河谷,拥有低纬度的位置、高原的气候、偏酸性的红土,以及独特的生态系统;同时兼具生物多样性和人文多样性。各种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滋养出“越陈越香”的普洱茶。这神奇的东方树叶,以它独特的魅力从嗅觉到味觉,甚至是心灵上俘获了人类。从一片叶子到一杯清茶的传奇,不仅仅是对于人类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种唇齿间的文化传承。此刻我也慢慢明白为什么爸妈喜欢喝茶品茶,这不仅是养生养心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茶博园内还建有民族文化园,集中展示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等5个普洱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风情和文化。在这里可以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还能体验拉祜族同胞们的特色烤茶等。每一站都非常的精彩,每一种体验都不容错过。到普洱旅行,一定要去茶园里逛逛,在袅袅茶香中,旅途也会变得惬意而温暖。普洱茶不仅能喝,还能制作成美食,用茶水发的馒头,口感是回甜的,用它夹着烧白,这个“茶汉堡”简直是爸妈的最爱!普洱市区高家寨综合集贸市场旁的老店“秋水台”是当地人推荐的老字号傣味餐厅,味道可口,性价比也不错,推荐给大家。中华普洱茶博览苑面积较大,推荐预留足游览时间,至少半天哟!茶园内各种有趣的茶文化体验项目都值得去动手实践,茶叶制作好之后可以邮寄回家,非常的方便。魏晋北第一次喝李邵群做的手冲咖啡时,他说了一大段的风味描述:“柑橘、野姜花、焦糖、热带水果……”而李邵群只问了一句:“你喝到远山树林的味道了吗?”年10月,一部由刘昊然、彭昱畅、尹昉主演、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一点就到家》在普洱完成拍摄,讲述了三个靠咖啡创业的年轻人,放弃了大城市日新月异的生活,在普洱的千年古寨里,缔造中国咖啡的梦的故事。这部有趣的黑马电影,成为此行我跟着爸妈过来的重要理由,随着电影的热映,不仅带动普洱咖啡冲上了热搜,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普洱。在普洱,茶香和咖啡香,交替缭绕,这片土地孕育着美好的“中国味道”,而懂得咖啡的人,也懂得这片土地所蕴藏的强大生命力。世界最好的咖啡,几乎都与北回归线有关,普洱就正好位于这条“黄金种植带“上,高山云海中,雨林茂密,不仅有成片的茶田,还有着茂密的咖啡林。咖啡爱好者的普洱行,普洱特有的咖啡庄园是必打卡哦!从普洱市区向南行驶26公里,有一座被绿树掩映的小山村,这里山顶种茶,山腰与凹地是密布的咖啡林,其间还见缝插针地长着银桦树、橄榄树、菠萝蜜树等绿植,绿出了很多种层次。阳光穿过林间,多亩郁郁葱葱的咖啡树在山间整齐排列,生态环境是肉眼可见的完美。19世纪末法国的传教士在云南种下第一株咖啡苗,咖啡来到云南后,仿佛找到了故土的感觉,马上适应了红土高原的海拔、土壤和气候,最终长成咖啡林。12月丰收的季节即将开始,色泽饱满的咖啡果密密麻麻压在枝头,掐了一颗小小的红果子捧在手心,一阵幽香。站在半山腰,遥望着远方跌宕起伏的山峦,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山凹之间,一栋小楼建在池塘畔,它就像一位隐士,遗世而独立。池塘边繁花盛放,有瓜有果有鲜花,鸡鸭在路边上蹿下跳,晒场上是沐浴着阳光的咖啡豆,满眼都是向往生活的样子!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跟我念:“小凹(wā)子”咖啡庄园,凹是多音字,因思茅人称这里为“洼子”(山坳)而得名。走进庄园,这位站在操作台前,满头白发神采奕奕的老爷爷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和蔼可亲的他招呼着客人落座。他就是80岁高龄的老庄主廖秀桂。作为中国第一代学院派的咖啡种植专家,廖爷爷年从海南华南热院毕业后,就不远千里,来到云南大山深处,作为普洱市引入的首位咖啡种植专家,用科学知识丈量秀美山川,勾画出层层叠叠美丽咖啡园,并为中国的咖啡产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这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呢!平易近人的廖爷爷真的很能聊,大概是因为满腔的热爱,爷爷一提起咖啡就满眼放光,从国家引进到云南的多种南美洲的咖啡苗种植和筛选开始,到咖啡豆采摘和制作,整个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在爷爷的科普中一一重现。我们才慢慢了解到,云南咖啡总产量将近半数来自普洱,普洱咖啡目前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认定为一类产品,不仅供应给全中国,还远销到亚欧美30多个国家。这隐秘角落里的咖啡基地来头也不小,在两代庄主的打造下,这的咖啡豆常年供给雀巢、星巴克等品牌。剩下的一些豆子,就用来招待我们啦!大家围坐在操作台旁边,听廖爷爷高兴地聊着关于咖啡的各种故事,他还拿出不同处理方式的咖啡豆,让我们闻闻水洗、日晒和蜜处理豆子不同的香气。聊到兴起,廖爷爷还手把手传教给我手冲咖啡的技艺,看着爷爷满是皱纹晒成咖啡色的手,稳稳地用手冲壶在滤杯上打转,经过萃取的咖啡液一滴一滴落在壶中,扑面而来的香气瞬间抓住了我的心。每一杯咖啡,都是如此的珍贵,每一杯咖啡背后也有它特殊的故事与意义。廖爷爷还悄悄告诉我们两个小秘密,一是他的咖啡梦:“推广中国咖啡,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咖啡品牌。”二是他的养身秘诀:“住在普洱,每日两杯咖啡。”他说,普洱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咖啡长的好,完美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也让他爱上了这个第二故乡,定居普洱,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爱喝茶的父亲,在畅聊过程中也被廖爷爷的精神状态所感动,频频竖起大拇指,在爷爷的怂恿下,不喝咖啡的他竟然也一本正经的品上了。好奇的问他,你喝到远山树林的味道了吗?他说:“略酸,有些水果香,还是不错的!”漂洋过海的阿拉卡比树种,生根在普洱的土地上,经过不断的改良和杂交成为如今适合这里生长的品种,统称为小粒咖啡。带着浓厚的香醇,有一丢丢酸,回味是绵长的甘甜。从海南到云南,第一代移民廖爷爷就像一颗咖啡苗,深深扎根在普洱这片沃土之上,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咖啡的王国。第二代庄主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还利用园内完美的生态环境开启了微距摄影之路,墙上挂满各种昆虫大片,小凹子简直就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呢!夕阳的余晖中,温暖的阳光从远方树林里溢出,捧着香气四溢的咖啡,品着杯中的醇厚,望见远方挂在天边的云霞,心里满是欢喜,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时刻啦!一株咖啡苗要很多年才能长成一颗大树,小凹子才20多岁,还有的是时间成长。普洱一代又一代的庄主会继续耕耘,我们终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本土咖啡文化,廖爷爷憧憬的咖啡梦,已经在普洱这片大地上传播扩散开来!地图导航“小凹子咖啡庄园”可直达,建议提前电话与庄主预约好时间和人数,40元/人,可随意品尝不同风味的咖啡豆。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是咖啡采收季节,在小凹子咖啡庄园里还能亲手感受种植、采摘、晾晒、烘焙等制作全过程,不论从游玩还是学习的角度,都能收获非常棒的体验。各种体验和课程都能提前预约,夏天在这里还能露营,观看萤火虫森林的魔力。“当一位老外骄傲地说,普洱咖啡可以走向全世界时,我从他满脸的自豪感中,看见了中国咖啡大好的未来!”小凹子庄园之行,给我们的旅程送上了一颗彩蛋。在庄园偶遇《一点就到家》电影中的咖啡指导大鹏老师,在大鹏老师的推荐下,隔天我们专程拜访了普洱必打卡的咖啡店Torch实验室。这家坐落在市区内偏安一隅的咖啡店,是工业和复古风的结合体,店内时尚的气息在朴素的普洱显得有点超前。上午抵达时一楼大厅几乎没人,点好咖啡,好奇地问了问店长:马丁先生在么?店长指指二楼,马丁老师正在楼上上课呢!顺着旋转楼梯上楼,眼前的景象让我有点惊讶,二楼超大的教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听课的学生。一位胡子比头发茂盛的外国朋友站在讲台上,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断给现场的学生抛出各种问题,看着现场激扬的氛围,感觉这堂课氛围超足,很有让人坐下来听讲的欲望。课间休息,我们终于有机会和马丁老师交流啦!马丁·波拉克MartyPollack和大鹏老师都是炬点咖啡的创始人,之所以叫实验室,因为这不仅是个咖啡店,这里还能生产加工高品质量的本地咖啡,并且提供SCI(可持续咖啡协会)、SCA(专业咖啡协会)和CQI(咖啡质量协会)等专业的咖啡教育课程。马丁老师不仅课风很诙谐,聊起天来那叫一个有趣!听说我们远到而来,当我介绍说妈妈来自重庆时,他用椒盐味十足的重庆话转头跟我妈套近乎:“我们是半个老乡哟,我堂客(老婆)就是重庆的!”我妈当场就笑开了花。接着马丁老师接过我们的菜单,现场给大家手冲了一杯店内招牌的云南咖啡,操作全程嘴角不自觉带着微笑,可爱极了,所以我们喝的是一壶充满喜悦的咖啡。老爸瞧见这老外来了兴致,拉着马丁开始聊起当下热点话题,美国总统竞选,越聊越投机,也不知道他们俩究竟说了啥,笑声不断。我也忍不住好奇,凑上前来,发现我爸已经亲切的称马丁是“中国通”了。原来马丁老师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进入中国已经快14年了。他第一个抵达的竟然是青海省西宁市,这个中西部的城市,几乎没有老外。也正因为如此,在这种环境下,因为生存需要,他说自己快速的掌握了汉语技巧,在当地开启了烘焙场和咖啡馆的事业。因为对咖啡的热爱,6年前马丁举家搬到了咖啡原产地普洱,并和大鹏老师一起创办了Torch咖啡实验室。流利的普通话不时插播两句重庆话,他到中国这一系列的神操作,以及他对中国城市发展了如指掌的见解,让我和我爸都听入了迷。在马丁看来,普洱虽然远远没有国内大城市发达,但这的咖啡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杯星巴克卖几十块,咖农收到的部分实际非常少,但其实原产地咖农的机会非常多,发展空间也很大。在各种契机下,他定居这个中国咖啡生产黄金地区,想要深入了解咖啡种植最前端的部分,也想要改变这个部分。马丁来普洱后,开始从两个渠道帮助当地的咖农,一是开课,用教育科普知识,二是帮助大家建立市场连接。没错!咖啡从种植到采摘、从烘焙再到冲泡,每个步骤缺一不可,只有当咖农越来越了解自己种植的咖啡,学会制作品尝时,咖啡的品质才会越来越高。说到这,马丁有些激动,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对普洱咖啡的赞誉,也能感觉到他希望改变普洱咖啡品质的决心。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咖啡独特的风味,当中国的咖啡豆被一个老外赞誉有佳时,那真是值得骄傲的事儿!马丁告诉我们,伴随着云南咖啡的产量逐年增加,加上中国各大城市对精品咖啡的需求越来越高,普洱的咖啡品质也一年比一年好了,中国人自己不再只喝非洲、南美等殖民地的咖啡,转而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yz/6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