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六、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1.中药药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
2.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3.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根据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如寒性药物治疗热性病证。
4.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根据口尝的药物真实味道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定出五味。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代表药知母、黄柏)的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涩:与酸味相似。
5.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形成是在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如桑白皮归肺经治疗肺系疾病。
6.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向上;降,向下;浮,向外;沉,向内的不同趋向。形成: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7.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四气五味;药物的质地轻重;炮制、配伍的影响。
8.中药毒性: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9.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是:剂量过大;二是:误服伪品;三是:炮制不当;四是:制剂服法不当;五是:配伍不当。
10.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1)针对体质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剂量,掌握用药禁忌。
(2)“以毒攻毒”,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
(3)掌握药物毒性和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及时、合理、有效的抢救。
七、药物属性及毒性总结
1.升降浮沉的药物归属
升浮:温热、辛甘淡;解表药、温里药、祛风寒湿药、行气药、活血祛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
沉降:寒凉、酸苦咸;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等。
2.需要注意的毒性药物
大毒:巴豆霜、昆明山海棠、川乌、草乌、雷公藤、马钱子、斑蝥、红粉、砒石。
有毒:
植物类:苍耳子、山豆根、商陆、牵牛子、香加皮、苦楝皮、黄药子、白果、仙茅、瓜蒂、常山、罂粟壳、土荆皮。
矿物类:铅丹、轻粉、硫黄、雄黄、胆矾。
小毒:贯众、重楼、鸦胆子、吴茱萸、川楝子、艾叶、土鳖虫、水蛭、虻虫、皂荚、杏仁、刺蒺藜、罗布麻叶、蛇床子。
八、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1.中药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不同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2.配伍的目的:增强疗效,减低毒副作用。
3.配伍方法: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无主辅之分,多为同章节药物)
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主辅之分,使臣辅助君王,多为不同章节药物)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被动句)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主动句)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疗效;不产生毒副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无治疗作用;产生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
4.配伍禁忌: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
“十八反歌”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此参不含太子参)
“十九畏”见于刘纯《医经小学》。即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5.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慎用药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攻下导滞药、药性辛热的温里药以及性质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薏苡仁、车前子、瞿麦等;如射干、漏芦、代赭石、蝉蜕、赤石脂、禹余粮、天花粉等特殊药物,孕妇也当慎用。
妊娠禁用药是指毒性强的药、作用峻猛的药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巴豆霜、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马钱子、川乌、雄黄、砒石等。
6.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有所禁忌。如麻黄禁用于表虚有汗的证型。
7.服药饮食禁忌
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疮疡、皮肤病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此外,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等,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
九、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的时间与方法
1.中药的剂量: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2.确定药物剂量依据:药物性质;剂型、配伍;年龄、体质、病情;季节变化。
3.汤剂煎煮方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先煎45-60分钟,久煎可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2)后下:指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如薄荷等。久煎容易破坏有效成分需后下,如钩藤、大黄(取泻下作用)、番泻叶等。
(3)包煎:指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4)另煎:指某些贵重药材,更好的煎出有效成分,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指某些胶类物质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称焗服,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防止散失,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等。某些药物为提高疗效,也常冲服,如三七、白及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一些液体药物也做冲服,如竹沥汁、姜汁等。
(8)煎汤代水: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某些药物质量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
4.服药时间与方法
(1)汤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温开水送服。
(2)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下者宜饭前服。
(3)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七、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
1.配伍的目的:增效、减毒。
2.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3.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小于君药。
4.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5.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八、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方剂的组成变化:
1.药味增减变化(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
2.药量增减变化(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
3.剂型更换变化(汤剂作用快而力峻,丸剂作用慢而力缓)。
九、常用剂型的概念、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称为剂型。
主要有以下分类:
1.汤剂:吸收快,较全面、灵活的照顾到各个证型;服用量大,不适合大生产,不便于携带。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去急病用之。”
3.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1)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有补益和矫味作用。
(2)水丸:较蜜丸崩解、溶散得快,吸收快、起效快,易于吞服。
(3)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
(4)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
4.膏剂:
(1)煎膏(膏滋):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2)软膏(药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可慢慢吸收药物,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
(3)硬膏(膏药):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5.酒剂(药酒):具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适用于祛风通络剂和补益剂中使用。
6.丹剂:内服丹剂无固定剂型;外用丹剂为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
7.茶剂:不定时服用。适用于感冒、健身、减肥等。
8.露剂(药露):一般作用饮料及清凉解暑剂。
9.锭剂:可供外用与内服。
10.条剂(药捻):化腐拔毒,生肌收口。用于外科。
11.线剂:引流通畅。
12.栓剂:直肠用药,减少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13.冲剂: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特点。适用于感冒。
14.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便于服用。
15.糖浆剂: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等特点。适用于儿童。
16.口服液: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适用于保健、滋补等。
17.注射液: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用于急救、不收消化系统影响的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