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的中暑,体质比较壮实,经常在烈日下工作,或者长时间行走,或者是在高温、通风不良和高湿度环境下长时间工作造成的。
这样的中暑,一般叫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伤寒论》叫阳明白虎症,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跟古人相比,现代人体质虚弱,真正的中暑,难以见到。
中阳暑后,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一般会在短时间内恢复。
清醒可以喝绿豆汤、淡盐水、荷叶水、绿茶、李子汁等,或者吃西瓜,西瓜有天然白虎汤之称。
现在的中暑,往往得在贪图凉快,晚上睡在户外,坐在寒冷潮湿的地方享受凉快,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洗头部,立即快速饮用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在睡眠时被电风扇的强风吹走。
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医家提出另外一个概念——阴暑。
换句话说,中暑不仅仅是因为盛夏炎热,还因为寒湿,这是现在大部分人会遇到的情况,受点热各种不舒服,严格来说,不叫中暑,叫做不耐热,一味贪图凉快的后果。
有的人说,中暑不能用绿豆汤,这是一知半解的话,通常针对阴暑而言。
对于阴暑,有的医家不太认同这种说法,暑多夹湿,中暑涉及寒邪和湿邪的变化,体质虚弱不耐热引起的病,主因在寒在湿。
热射病是现代的病名,中医分阳暑阴暑,再仔细看中暑,还要根据个人体质来处方。
打个比喻,西方文化喝咖啡,可能倾向于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某种味道,或者提供几种味道供人选择,比较大众化。
中国人喜欢喝茶,真正的茶道,根据个人的体质,给不同的人配不同的茶,每杯茶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孤品。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如此描述夏日养长,“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三个月,从二十四节气中立夏开始计算,中间经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小满为孟夏,芒种夏至为仲夏,小暑大暑为季夏。
夏天是一个特殊的季节,五行属火,还有一个长夏,长夏为土,湿气为主,火土两气,湿热交加,南方感受特别明显,蒸笼天气,人特别难受。
火气旺,湿气也大,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素问?六节藏象论》说:“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汪绮石先生《理虚元鉴》指明夏日养长的特点:“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夏日养长,盛夏的时候防暑邪,长夏的时候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过分贪凉而伤害人体阳气。
人也一样,防暑的前提下,夏天蒸一蒸,身体会好许多,总躲在空调房里,阻遏阳气,人体的生机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小孩子。
冬天叫养藏,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内经》用一个词来形容夏天:蕃秀。
蕃,草茂也,《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秀,谷物抽穗扬花,孕育果实的样子,秀才,满腹经纶有才华的人。
蕃秀,万物繁衍秀美,茂盛华秀的景象,下文还有一句“万物华实“,古籍中,一般草本植物开花为华,木本植物开花为荣,实是结果,《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
夏天,让盛开的花盛开,秋天才有好果子。
农村耕种的常识,庄稼最怕夏天不热,天气太凉快,庄稼长不好,到了秋天成不了实结不了果。
人也一样,贪凉取快,不避风寒,或凉水浴澡,或过食生冷,小的来说,影响人的身体,大的来说,影响人的生育,冰天雪地种不出粮食。
对人来说,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浮躁虚荣的心,没有经历挫折和苦难,人吐不了秀,也结不了果。
中国人称自己为华夏儿女,《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夏天常下阵雨,这是天地气交,《易经》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地气升腾上天为云行,天气下降为雨施,天地之间的互动犹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气交是个常识,乡村回归自然的生活,看云识天气,天上的云朵形状成千上万,不同的云朵代表不同的天气。
气交也叫“天地氤氤,万物化醇”,跟男女成立家庭生育孩子道理一样,后世男女交合也叫做云雨之事。
人是自然的产物,天地气交,万物都在生长,养生的话,人体也要跟着这样的节奏走。
概括起来,夏日几个关键词:蕃秀、气交、华实。
说文解字是经典与文化的基石,文以载道,一个字体会到位,夏天的特点也就抓住了。
好像不识英语单词看不懂英文一样,没有说文解字的功夫,读典籍多是半懂不懂,现在多是不认字的读书人,文化慢慢断层。
万物繁茂,酷暑炎热,人体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火热起来,明白了夏日的特点,怎么养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是夜卧早起,夏天日长夜短,夜卧早起养阳气。
中国人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夏天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阴气开始滋生的时候,养阳气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养阴气。
一年的夏天,相当于一天的中午,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午时一阴生,午睡韬光养晦。
阴气也不是贬义词,阳化气,阴成形,打个比喻,水蒸气是阳气,水和冰是阴气,养阴气,就是人有把水蒸气变成水和冰的能力。
真正的中暑,是说失去这种能力。
所谓养阳气,是有把水和冰变成水蒸气的能力,阴暑多指的是没有阳化的能力,身体并不缺少水和冰。
现在人慢慢失去这两种能力。
人体跟天地自然是息息相关,现代人喜欢说天人合一,怎么合一,中医有明确的说法和验证。
天是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规律,天人合一可以看作生命依从自然规律的能力。
春养肝,夏护心,秋养肺,冬补肾,夏三月应心,心在胸口,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所有的大病几乎都跟心神受伤有关。
春华秋实、夏蝉冬雪是自然规律,夏天不养长,心神一旦受损,气短、乏力、疲倦、睡不醒、汗出不止、体力不济等症状随之而来。
二是无厌于日,厌为讨厌,泛指压制,压制的意思更贴切,不要压制阳气的生长。
夏季阳光灿烂,白天也长,不要压制日长天热,更不要因为讨厌夏天的阳光,这是现代人最喜欢干的事,用空调,喝冷饮,防晒霜防晒。
许多人怕晒黑,白了不显老,太白为气虚,冰冷海鲜也是保鲜,这种鲜不是我们需要的鲜。
不讨厌太阳,也是中医诊断的标准之一,夏日不愿外出,怕热怕晒,身体阳虚。
晒太阳可以养生保健,有个度的把握,切勿伤阴,好像用药,现代人一说体寒,干姜附子艾灸鹿茸这样的热药温阳,误治的非常多。
井水冬天暖和夏天凉,人体也一样,夏天容易内寒外热,子姜温嫩,适合温中,无厌于日的典型示范。
子姜的吃法有许多,广东人喜欢用子姜炒肉,子姜紫苏炒鸭、子姜菠萝炒排骨、子姜焖鸡,一片姜,一块肉,吃个不停,珠三角尤为盛行。
广东还有猪脚姜,坐月子的食品,猪脚加子姜放甜醋,甜醋是传统的酱园酿醋代表,糯米和麴发酵成白醋后,再加桂皮、丁香、陈皮等药材酿制。
甜醋融入药效,不同牌子的甜醋区别在于用药材的种类和分量,如微稠的糖汁,喝起来甜中带醋酸和糯米香。
三是使志无怒,首先清志气和欲望的区别,在这个时代,最容易把欲望当志气,期待自己功成名就,期待自己出人头地,期待自己妻妾成群,这是私欲出发的目标,而不是志气,甚至连理想也不算是。
“可欲之谓善”,中国人走中庸之道,不绝欲也不放纵欲望,食色性也,超过生存需要的欲望才叫私欲。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讲心理有生理基础,肾主志,心肾相交,肾精心神,志气不仅是精神的滋养,还有身体的强健。
没有志,连怒的机会都没有,欲望的怒,只能叫匹夫之勇和意气用事。
现在人的病,特别中年之后各种不舒服,在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