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人桥头茶产业开发创始人middot

说到茶叶,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桥头,为了一睹桥头万亩茶园的壮景,笔者特意来到桥头乡。县城到桥头的路弯道很多,途中遇到很多骑手骑着摩托或是自行车前来挑战体验这些弯道。到了桥头,笔者了解到,位于红桥社区有一片非常漂亮的茶园,那是桥头乡历史最悠久的茶园之一。笔者到达茶园,正在拍摄美景,一位老人主动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并问道:“你们是记者吗?”我们微笑着回答“老伯,我们是特意过来玩的游客呢”老伯笑道“哦,欢迎你们”。笔者带着好奇心又问到“这片茶园是您的么?”老人答“这是乡茶场的,现在玲珑王公司在承包,我只是采茶工,我老了,不能干体力活了,但一天还能采3~4斤鲜叶,一天也还有五六十的收入”。说到这里,老伯来劲了,主动和我们说起了很多。以下是老伯的讲述:

“我现在快80岁了,以前我们这里的老人家到了七八十岁干不了重活了都只能呆在家里靠子女给点生活费,子女有良心的也好,没良心的还要给脸色。现在不同了,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茶园,很多茶场常年聘请采茶工,价格也不低,我们老了上不了茶山就可以去平地采,家门口就可以赚钱。这些,还全都得靠“老猴”呢。”笔者很好奇,接着问道“这“老猴”是谁呢?老伯说:“老猴”是我们这里逝去的一位老人,其实年纪也不多,只是出了车祸,英年早逝,我们把他称之为老人是对他的一种尊称。”说到这里,老伯好像停不下来了,笔者也非常乐意听老伯讲述。笔者了解到,原来这位“老猴”真名叫陈世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既不是支书也不是村主任,也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却是桥头男女老少随便一提都能够知晓的大人物。老伯告诉笔者,这位“老猴”一生都很平凡朴素,但他的事迹却不平凡。他现在不在了,但他有个女儿叫阿玉,人好精,你们想要了解的话我可以带你们去。

听到这些,笔者兴奋不已,请求老伯为我们带路去见识一下这位名叫阿玉的姑娘。

在老伯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玲珑王加工厂对面的门店,当时这位姑娘正在送别两位外地客户。她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请我们坐下来喝茶慢慢细说。她回忆到:

年桥头乡企业办进行改制,乡茶场实行租赁承包,那时她才九岁,大家都知道因管理不善,乡茶场根本没有经济效益;可在父亲的眼里,这个茶场大有文章可作,于是率先报名承包了乡茶场。通过施肥、剪枝、整叶、除草、除害等系列措施,当年长出的茶芽既粗又嫩,鲜茶产量猛增。高质量的鲜茶培育出来了。“老猴”更懂得,茶叶产品只有经过深加工才能增值增效,而要搞好加工关键靠人才和技术,为此,他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请县茶叶专家现场到茶场指导,另一方面从长计议,派人到浙江龙井茶场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制作技术,使茶价倍增,许多外地客商,驱车前来,点名购买“老猴”的茶叶。

父亲当时茶叶的数量上去了,可与其他品牌茶叶一比较,同样重的茶叶,卖出去的价格却少了一大截。父亲恍然大悟,要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必须办好加工厂,依靠科学技术对茶叶进行加工,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为此,父亲跑到浙江、福建等名优茶场参观学习。又自费到湖南农大学习一个月,专门学习茶叶加工技术。他如饥似渴地钻研种茶、制茶知识,研读了几十种关于茶叶的刊物,记了大量的笔记和感想。在父亲的精诚感动下,湖南农大几名德高望重的教授亲自来到父亲的加工厂,现场示范茶叶制作。父亲在名师指点下,将制茶的工序和配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经过无数次试制,终于,他制的茶白毫满披、状如雪牙。泡出来的茶水清明亮、色呈碧绿。喝一口茶,令人清香持久,满口生津,荡心涤肺。

初次偿到了甜头,父亲不满足现状,年他积极向茶叶公司争取项目,再搞亩有机茶,功夫不负有心人,茶叶公司将项目投放到了桥头,通过多次考察,老猴租了他本组村民的亩山岭,向信用社借款5万元,经过一个冬季奋战,一个新开发的百亩有机茶基地生机勃勃地展示在眼前。该片茶园年产茶公斤。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老猴”这个称呼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为了把茶产业进一步做大,带动更多的人发展茶叶生产,父亲先后租赁承包了白水村、红桥村和邻镇清泉镇的下丹村等几个茶场,面积达到余亩。那时红桥的茶场一直不景气,村支书找到了父亲,“我这个村茶场包给你算了,要不在?”父亲接受了;白水村的主任找到了父亲,“我白水村茶场包给你。”父亲也接受了。这两个茶场只2万元的产值,经过父亲的精心管理,产值达到了7万元。父亲那时还成立了桥头茶叶协会,发展会员户,并实行统一种苗、统一栽培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安排剩余劳动力余人,固定就业70余人。在他的带动下,仅6年就有多户开发培育有机茶1亩。红桥村村民黄某某在父亲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下,种了茶叶12亩,年收入达5万余元。

生意做大了,茶叶多了,为了打开茶叶销路,父亲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年他无数次带上几斤茶叶上长沙,下深圳,过南昌。特别是炎热的夏天,正是售茶的好季节,那时还没车,父亲隔不了几天就得搭车往外地送货,在父亲的诚实推销下,精心制作的玲珑茶在郴州、南昌、汝城等地打开了销路并占据了一席之地,玲珑茶销售点生意红火。父亲的茶叶生意确实红火了,自己腰包鼓了。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花烂漫。他常说“我自己多了几块钱,算什么,还不是靠大家维持。要大家富了,我多几块才心安理得。”正如他所说的,为了帮助大家致富,他所学到的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农民百姓,他利用自己的茶园、茶叶加工场,对每位前来取经的农民,都是现场施教。随到随教,在他的带动下,桥头的有机茶从开始时群众等待和观望的矜持态度,到现在轰轰烈烈地掀起了开发高潮。那时候全乡有多户开发培育出有机茶1亩,人平增加纯收入多元。所以当时才会流传有一首童谣:“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

阿玉和老伯讲到这里,笔者惊叹不已!原来桥头茶产业的开创还有一段这样的历史。让人不得不感慨一句话“喝水不忘挖井人!”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阿玉跟我说这是一个游客写下来发给她的,她很感动,同时也勾起了很多她对父亲的回忆。小编希望这个故事也能感动到你。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hc/7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