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新宇
药,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医药为族人治愈疾病。最早的药物就来自自然界的动植物。华夏大地东西跨越62度,南北跨越近50度,辽阔的疆域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地形,在这些地形中,大山占据了三分之二,并横跨了寒、温、热三带。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先祖与大山中的动植物相生相息,不断积累各种食物相生相克、益害利弊的经验知识。“食肉饮血,衣毛皮,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神农与古代饮食之法的记载,是当时社会现状的最好描述。“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古文献中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茶作为食物的一种,它的药用功效很早就被先祖记录下来,与其他植物草药一起形成了最初的“药食同源”。
茶,上古可“解七十二毒”,放在今日,也是万病之药。中国人喜好将饮品称为“茶”,不管其中是否含有真正的茶叶。不含茶叶的菊花茶、枸杞茶、花草茶,它们理应被称为菊花水,枸杞水,花草水,然而人们却偏爱在饮品后加上“茶”字,好似其功效也会因“茶”倍增。老人常会念叨天热降温需要喝茶,感冒发烧要多喝茶,肚子痛也要多喝茶,各种疑难杂症似乎都可以用茶来解。反观历史上对茶药用功效的描述也有不一样的观点,各家秉承各家对茶的见解。《神农本草经》提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提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在《食论》中写下了“苦茶久食,益意思”;梁代陶弘景描述茶可以“轻身换骨”;李时珍认为茶的功效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暗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有茶治便脓血甚效的功效;药王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食治”节中称茶令人有力且悦志,并记有茶药方十余个;《本草拾遗》将茶的功效总结为:诸药为各病之药,唯茶为万病之药。茶,在传说中可解七十二毒,今日依然是万病之药,茶的功能绝不仅局限于某一类药用功效。纵观古今,茶中的三宝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成为人类,特别是中国人追崇千年的神秘宝藏。
神农尝百草,年郭诩绘制
茶属山茶属家族中的一员。山茶属家族非常庞大,唯茶树与众不同,受到全球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