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茶业概况上

咋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29395.html

李佛一先生年所作《佛海茶业概况》,可以说是近代普洱茶的重要史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绪论

普洱茶叶,驰名天下。其实现今之普洱并不产茶。或谓十二版纳各产茶区域,在过去曾隶属普洱,以是得名。而普洱府志载,距今百数十年前,十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后制造逐渐南移,接近茶山。由普洱而思茅,而倚邦、易武。今则大部集中佛海制造矣。“普洱茶”一名之由来,当以开始集中普洱制造,以普洱为集散地得来为近似。

十二版纳,原包括思茅、六顺、镇越、车里、佛海、南峤、宁江、江城之一部,及割归法属之猛乌、乌得两土司地。至近今所谓之十二版纳,则以前普思沿边行政区域为范围,即车里、南峤、佛海、宁江、六顺、镇越等县区及思茅之南部,江城之西部。其猛乌、乌得两土司地,早已不包括在今之十二版纳之领域内矣。

澜沧江自北而南微东,斜分十二版纳为江内、江外两个区域。东为江内,西为江外。六顺、镇越两县及江城之西、思茅之南属江内。车里(一部分在江内,今景洪)、佛海、南峤等县及宁江设治区属江外。一般人大部以江内产,即镇越、思茅县属之易武、倚邦、革登、莽芝、蛮砖、架布、漫腊(这些茶区今皆属西双版纳)及车里属之攸乐山(位于江内)一带所产者为“山茶”,江外产为坝茶,按“坝”为摆夷语,其义为原野,其实车佛南各县之茶叶,并不产生于原野,而繁殖于海拔四千尺以上之山地,或四千尺上下高原附近之丘陵。车里盆地海拔较低,约一千八百尺。而茶树之散布,则高在四千尺以上之勐宋(今勐海的一个乡),五六千尺之南糯山及攸乐山。“坝茶”一名,似为不伦。

佛海产茶数量,在近今十二版纳各县区,为数最多,堪首屈一指。同时东有车里供给,西有南峤供给,北有宁江供给。自制造厂商纷纷移佛海设厂,加以输出便利关系,于是佛海一地,俨然成为十二版纳之茶业中心。素以出产普洱茶叶著名的六大茶山,以越南关税壁垒之森严,及运输上种种之不便,反瞪乎后矣。

兹以佛海为本文叙述范围,旁及车里、南峤及宁江设治区域。多年来搜罗之记录皆远寄他方,旅途匆匆,尽一日之力,就记忆所及者为之。挂一漏万,知所不免也。

二、产区及产量

佛海、车里、南峤及宁江等县区,凡海拔四千尺左右之山地,或原野附近之小丘陵,皆滋生茶树。尤以佛海一县之产区最广。佛海共分四区,区各一土司,曰勐海土司、勐混土司、勐板土司及打洛土司。

勐海土司所属各村落,即郢勐海(佛海县治所在)、曼兴、曼海、曼贺、曼谢、曼买、曼丹、南里、曼扫、曼真、曼夏、曼耷、曼喷弄、曼拉闷、曼赛、曼斐、曼董、曼旮、曼丁景、曼鲁、曼蛮嶝、曼降、曼峦、曼录、曼法、曼崃、曼磊、曼蚌、亚康、曼舀、曼满、曼崀、曼泐、曼袄、曼榜、曼两、弄罕、曼先、曼中、葩宫贺南、大小呼啦、贺岵六村、葩珍五村、葩盆黑龙塘、上下水河寨等六十余村。海拔由三千九百五十尺至六千尺不等,村村寨寨,无处不茶,只不过产量有多少而已。

勐混土司区与勐海区,地理环境约略不同,产茶范围,亦颇广阔。勐板、打洛两区海拔较低,面积不大,产茶范围,限于少数高地带。兼之距离市场(勐海)太远,不便集中。勐板因人户稀少,野生茶树,大都任其飘零满山,无人采摘也。

车里产茶区,分布江内外。江内以攸乐山为中心,江外以南糯山及勐宋(两地现今都属勐海)为中心,车里之三大产茶区也。曼累、勐笼、落水洞及其他各地次之。

南峤(现属勐海,现勐海包括当时佛海、南峤、宁江等县,原属车里的勐宋、南糯山等地现均归勐海)产茶区,遍布于景真、勐翁、景鲁、景迈兑、西定、勐满、旧笋各自治区域。

宁江则以曼糯、勐阿、勐亢、景播等处为最,惟出数不多耳。

各县区产茶量大概估计,则佛海约一万担,车里八千担,南峤五千担,宁江五六百担。若有销路资本,再尽力于茶园之整理,如剪枝、除草、壅根、施肥及荒废茶园之开发利用,则产量可增至十万担之数也。

勐混土司区与勐海区,地理环境约略不同,产茶范围,亦颇广阔。勐板、打洛两区海拔较低,面积不大,产茶范围,限于少数高地带。兼之距离市场(勐海)太远,不便集中。勐板因人户稀少,野生茶树,大都任其飘零满山,无人采摘也。

车里产茶区,分布江内外。江内以攸乐山为中心,江外以南糯山及勐宋(两地现今都属勐海)为中心,车里之三大产茶区也。曼累、勐笼、落水洞及其他各地次之。

南峤(现属勐海,现勐海包括当时佛海、南峤、宁江等县,原属车里的勐宋、南糯山等地现均归勐海)产茶区,遍布于景真、勐翁、景鲁、景迈兑、西定、勐满、旧笋各自治区域。

宁江则以曼糯、勐阿、勐亢、景播等处为最,惟出数不多耳。

各县区产茶量大概估计,则佛海约一万担,车里八千担,南峤五千担,宁江五六百担。若有销路资本,再尽力于茶园之整理,如剪枝、除草、壅根、施肥及荒废茶园之开发利用,则产量可增至十万担之数也。

谷花茶之后,尚有一次之粗茶,盖为数不多。其时已届农人秋收之期,跟着即有樟脑之出产,一般茶农于秋收之后,群趋于樟脑之制造,不复再有人上山采茶矣。

三、品质

就易武,倚邦方面茶商说来,则佛海一带所产之茶为“坝茶”,品质远不如易武、倚邦一带之优良,然易武乾利贞等茶庄,固尝一再到江外采购南糯山一带所产者羼入制造。而佛海一带,每年亦有三五千担之散茶运往思茅,经思茅茶商再制造为“圆茶”(又称七字圆)、“紧茶”分销昆明及古宗商人。制者不易辨,恐饮用者亦不能辨别谁是“山茶”,谁为“坝茶”也。

就个人所知:江内外茶叶,除极少数外,似为同一品种。且各产茶区之地理环境,亦大致相同。不过易武方面,茶农对茶园知施肥、壅根、除草、剪枝等工作,而佛海一带则无之耳。

民国二十三四年期间,著者尝以佛海附近所产茶叶,制为“红茶”寄请汉口兴商砖茶公司黄诰芸君代为化验,通函研究。据复函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而西藏同胞且认为和酥油加盐饮用,足以御严寒、壮精神、由幼而老,不可一日或缺。虽由于嗜好习惯之各不相同,而佛海一带茶叶品质之不坏,可得一旁证。

四、制法及包装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將茶叶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須得湿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

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工制为“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造。兹分述于下:

(一)圆茶。圆茶大抵以上好茶叶为之。以黑条作底曰“底茶”;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曰“梭边”;以少数花尖盖于底及面,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盖于正面者曰“抓尖”。按一定之部位,同时装入小铜甑中,就蒸汽受蒸使之柔,倾入特制之三角形布袋约略揉之,将口袋紧结于底部中心,然后以特制之压茶石鼓,压成四周薄而中央厚,径约七八寸之圆形茶饼,是即为圆茶。不熟练之技师,往往将底茶揉在表面,而将春尖及谷花尖反揉入茶饼中心,失去卖样。普洱茶叶揉茶技师之最高技术,即在于此。如底面一律,则此项揉茶技师,则失其专家之尊严矣。每七圆以糯笋叶包作一团曰“筒”,七子圆之名即源于此。每篮装十二筒,南洋呼为一打装;两篮为一担,约共重旧衡一百二十斤。此项圆茶每年销售暹罗者约二百担,销售于缅甸者约八百担至一千五百担。

(二)砖茶。砖茶原料以黑条为主,底及面间有盖以“春尖”或“谷花尖”者,按一定秩序,入铜甑蒸之使柔,然后倾入砖形模型,压之使紧,是为“砖茶”每四块包作一团,包时块中心尚需贴一小张金箔,先用红黄两色纸包裹,外面加包糯笋叶一层,再装入竹篮即成。竹篮内周须衬以饭笋叶,每篮十六色,每担计两篮约共重一千一百余斤。专销西藏,少数销至不丹、尼泊尔一带。年约可销二百担至三百担。此外尚有一种小块四方茶砖,仅洪记一家制造,装法包装,大体与砖茶相同,只不需贴金,年约销四五十担。

(三)紧茶。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天下之事,往往不可一概而论的: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惟一秘诀也。紧茶每七个以糯笋叶包作一包曰一“筒”。十八筒装一篮,两篮为一“满担”,又叫一驮,净重约旧衡一百一十斤左右,专销西藏,少数销于尼泊尔、不丹、锡金一带,年可销一万六千担。

其经由思茅或思茅茶商制卖给藏人古宗者,每篮只装十五筒,两篮为一担曰“平担”。竹篮内周亦需衬以饭笋叶,篮口并需以藤片绊牢,与“圆茶”、“砖茶”之装法相同,只篮形或长或方,或大或小,稍有不同耳。竹篮竹叶、藤片扎篾(即竹丝)等包装费用,每担约半开滇币五六角左右。其取道缅甸即转运西藏之“紧茶”,于运抵仰光后,需再加麻包,并打明标记牌号,方能交船运,即每色约费工料卢比五安那至六安那。亦有在中途如景栋或瑞仰即需加缝麻包者,在景栋加麻包之费用较大,然损失则鲜。至运达加嶙崩(Kalimporg)之后,尚需再用兽皮(牛羊皮之类)加包,方可运入西藏。包装费用,高出生产费数倍,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矣!

附:李佛一先生简介

年11月13日生于普洱,年进入西双版纳,年下半年移居泰国,年移居香港。李拂一先生是傣学研究(尤其是泐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无论是在祖国大陆,还是在台湾,他都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傣学研究事业,著有《车里》、《十二版纳纪年》、《十二版纳志》、《车里宣慰世系考订》、《镇越新县志》,译著《泐史》等书。

李拂一先生刚进入西双版纳时,由于他有志苦学,锲而不舍,被柯树勋先生看中,把长女柯祥凤许配给他。从此,李先生便成为柯的得力助手。当时他担任行政总局的科员、科长,在协助柯树勋处理边务的过程中,阅读了柯树勋所著的《普思沿边治略》一书,颇受启发,决心致力于西双版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李先生最早的一部著作是《南荒内外》,这本仅有5万字的小册子记述了柯树勋民国初年在西双版纳实行“土流并存”的改土归流的情况和柯树勋平定勐遮土司刀正经之乱的始末。年,李先生出版了第一部方志《车里》,内容包括车里(西双版纳)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文化艺术、天文历法等方面。

李拂一先生后移居台湾,仍手不释卷地研究傣族历史。年5月,他将自己年脱稿的《十二版纳志》重审、修订后,在台湾付印出版。后又出版《十二版纳纪年》等书。60年代以后,李先生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仍潜心搜集、研究西双版纳的傣族史料,在大陆与台湾关系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从香港搜集到有关西双版纳的书籍、史料多份。进行90年代以一,李先生已是90高龄的人,因思念西双版纳,曾于年11月和年3月两度回西双版纳探亲、考察。

年以前,李先生曾担任佛海县教育科长、佛海简易师范学校校长、省参议员、“国大”代表,车里县县长等职,对西双版纳怀有浓厚的感情。他不仅关心西双版纳地方志方面的研究,而且对这里的民族教育也很关心。年,他在手头拮据的情况下,通过他的侄子侯祖荣捐资20万元人民币,用于设立“西双版纳州政府李拂一民族教育特别奖”。

李拂一先生于年9月7日逝世,享年岁。

订阅茶笺小記

?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df/8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