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茶做熟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熟

和朋友喝他的大红印,我说就是熟茶味,朋友不信,认为熟茶是熟茶,生茶是生茶,熟茶是熟味,生茶是老味。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天价老茶,都是港仓,或者是版纳仓肇庆仓大马仓,再入港仓,如同阳澄湖的过水蟹,在阳澄湖里泡几天的也算。和昆明仓完全不一样,港仓类似米加水,加温,煮熟的过程。湿仓过,就很难有干净的陈香,所以,老茶都有一套完整的香气理论的支持。基本上,也只有老茶有这套完整的香气理论,熟茶没有,山头茶没有,其他茶类也没有。港仓茶,经历高温高湿,茶叶内质发生变化,过程极其类似毛茶渥堆,甚至现在的熟茶渥堆,也是受港仓茶入仓这种方法的启发。只是毛茶发酵长毛的过程大家看得见,港仓的大家看不见,理解就是两种茶。

关于仓储

茶叶为什么要做熟?

肯定就是形成独特的“色、香、味”,既然熟茶是模仿老生茶的做法,为什么两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口感又不一样?

一个原因是很多茶被包装成了老茶,比如前几天的茶界大丑闻,几十块的卖到几十万,喝到嘴里的感觉就不一样。

另一个原因则是工艺的迷途。

年,我偶然认识一个香港老茶人,两个人一拍即合,做了一些茶,一半生,一半熟,那时候原料也便宜,做茶没有现在这么多手段,都是水泥地板大堆发,发得很轻,放茶的时候,一半放昆明一半放香港,放了几年,效果很一般,香港的长毛了,我又在昆明放了五年,还是有毛,口感也一般,那时候没有古树茶的概念,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以前做茶,交通,信息,原料,加工条件都受限,比起现在要麻烦很多,最主要是和人沟通的事情上,有些人比较固执,自己做了多年的事情就固定成了经验,容不得别人多嘴。我这人又偏不同,奇异的想法特别多,几番沟通下来,特别累,特别折腾人,费人费事费神,这件事就淡了下来。。。

研究来研究去,我们都发现了问题,按照港仓做法,要催熟一款茶,太快了,结果是汤薄,很多人喝着叫好,其实是汤色和陈味的迷惑性比较大,产生的错觉。

传统的认识,三分茶底,七分仓储。

这种认识很误导人,也误导了我。这过度夸大了仓储工艺的作用,而严重忽略了原料。而云南茶,事实又是原料大过于工艺,这像做菜,越是好材料,做菜方法越是简单。

但是,之前的市场是接触不到原料的,大家都形成了思维定式,大家收一样的厂牌茶,各自分仓存茶,以期形成各自独特的口感,其实都是就结果而结果。

关于轻发酵

市场喜欢老生茶,是因为老生茶不仅有熟茶的柔和口感,还有劲。而熟茶不同,市面上的熟茶,口感软绵绵,普遍有一股熟味,成熟,熟透了,茶叶的风味就丢失了。

之前行内的做法都是在工艺上去突破。

我们也曾经一样,“轻发酵”,以轻为轻。我认为这又是一种误导,无论是堆子上成熟,还是通过堆子+仓储的熟化,其目的一样,过程不一样。简单以轻发酵,以工艺为突破点,未必得法。发酵程度太轻的茶,必得入湿仓,否则,米不加水,怎么都成不了饭。轻了,酸,涩,麻,苦。重了,一股土腥味,终点又回到起点。

“轻发酵”,这是我十多年前发明的一个词。背景是当时有人研究熟茶,说是之前的73青,88青,,都是“生熟配”,我去问一个老人,老人说是胡扯,是指发酵程度,三分生七分熟。

事实上,当接触到原料后,我们才知道,所谓的轻发酵、重发酵的说法,不过是自己误导自己,什么算轻,什么算重,不同的茶不同的做法,含水率、嫩度、揉捻程度都会极大影响堆温。

其实无论是加工工艺还是仓储工艺,改变不了茶底的本质,这就好比说湖北蟹可以通过工艺变成苏北蟹,可能吗?

关于原料

整个茶界,谈到熟茶,基本都是回避原料这一块的,原因在哪里呢?

一切的原因在于对熟茶的认识还停留于工艺。

熟茶对于原料的认识,远远低于生茶。

但是,用高端的原料来发茶,结果也未必理想。一个老师,每年都用纯料发,但是,我喝了有馊味,这是迷信传统发茶的结果,另一个老师的纯料茶,用离地的方法,味道走散得很快,茶汤不聚,这等于把高端茶发成了低端茶。

原因在哪里?

大家对于原料和工艺的结合太机械了。

茶界现象,越是讨论热烈的,越是当时的困惑,比如以前的仓储讨论,越讨论越复杂。再如其后的工艺讨论,离地、小堆、传统、现代等等,其实都说明了业界自身的认识未必清晰。

正因为对原料的认识不深,也就只能在工艺和仓储打转,涉及不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而且,熟茶发酵的周期长,转化的周期更长,都把茶叶做成了一个未知数,这大概是今天的市场生茶好找,熟茶难找的原因。

选择一个料,抛弃一个料,选择的基点在于要建立的模型是什么。观察市场可知,围绕布朗山、老班章、老曼峨,这一线的,是熟茶的主料,原因是在于有苦底。有苦底支撑,茶味的立体感才出得来,也就有了强烈的辨识特征。原因找出来,就可以对应来选料,茶王树自然就进入选择的范围。

据麻黑的老人回忆,茶王树因其地有一颗特大茶树而名之,采摘的时候,十余人同时采摘两天才能采茶完毕,可见其树之大。可惜的是,茶王树在60年代就枯倒了,现在据说只有勐腊县档案馆还留有影像资料。

现在的茶王树在发烧友圈子中声名显赫,其茶厚,带苦底,甜茶带苦底,这基本上是所有高档茶的特征,茶王树山野韵味强烈,有着极其明显的口感辨识度。

这些是生茶的特征,当发酵之后,这些特征能不能尽最大的程度保留下来呢?

吴疆说普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df/10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