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曾东元
杭州风景名胜区的西南方有一座名山,此山由排石、大湾、高阳、云坞和马鞍五峰递次组成,主峰高约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观世音大师去西天拜谒佛祖,途经此山,留恋不舍,竟遗落莲花一朵,化为彩云,萦绕在五峰之巅。天空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常见此山峦间有彩云徘徊,故取名为“五云山”。清代康熙大帝南巡曾驻足此山,民间相传当时有九条祥龙盘旋在五云之上护卫天子。五云山沿江一带的山岭,也因此被称为“九龙头”。年,毛泽东主席曾登临五云山顶,写下七绝《五云山》:“若问杭州何处好,五云山上五云飞”。五云山如此神奇,谁能不去一游呢?
天高气爽的夏秋之交,是攀登五云山的最佳时节。八月末,一个天空放晴的日子,我约了几位好友同游五云山。可能是约定的时间太早,我等了十分钟,只有同在五云山疗养的老吴前来赴约,便两人相伴出发。
早上六点钟,我们沿九溪公交车站停车路西行,来到登山的第一站,位于九溪徐村村口的山门。五云山山门是一座新修的石牌坊,牌坊上方横匾写有“五云山”三字,两侧有元初诗人钱帷善撰写的楹联。上联是“献瑞名山树灵向吐三花秀”,下联是“化人台殿云冻全消五色改”。书写人是当代书法家俞驾沧。穿过山门,沿着徐村内的一条平坦小路,我们抵达山脚。缓缓上行的山脚坡地,是一片约三、四百亩的绿茶梯田。由于是清晨,晚间下过雨,不知是雨滴还是露珠,在绿叶上闪着银光,一垅一垅的茶叶碧绿青翠。在茶地剪枝的农民告诉我,徐村五云山一带的茶叶,由于远离尘埃,空气洁净,是制作西湖龙井茶的上等材质。穿过茶丛间的石砌小路,一条便道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条两米宽,中间青石板铺面,西侧石块镶嵌的游步道,道路的坡度约有20度左右,路两边是毛竹林,可能是盛夏刚过,竹叶浓密,遮天蔽日,碗口粗细的翠竹高大挺拔,屹立在路两侧。抬头仰望只见到星星点点的蓝天呈现在竹叶间,好似夜晚的满天星,微风吹过,竹枝摇曳,对于已经满头大汗的我们,顿时感到凉快不少。行走间,在我们前面的一位登山者,突然用脚踩住地面,大声喊道:“一朵云”,我们赶快上前一看,原来被踩住的是个雕刻在青石板上,旁边还标有数字“一”的圆形云纹符号,游人称为“一朵云”。原来,五云山登山游步道的每一段即经过一个山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便会雕刻一个红色云纹的图案作标记,依次取名。游人拾级而上,一直寻找到最后一个云纹标记——“五朵云”,也就到达了山顶。据说如果找齐五朵云,将来便会吉星高照有好运,所以登五云山找五朵云,也是登山者最钟情的节目之一。
穿过漫山遍野的毛竹林,我们踏上了之字形的登山石阶路,这是攀登五云山最艰难的一段行程,人称“七十二道弯”,即有72道之字形的山路。这段山路不仅曲折,而且陡峭,几道弯走下来,我们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同行的一位游客索性赤膊攀行,似乎身上穿了一件透明的衣衫。我们正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路边出现了一座飞檐翘出的石亭,名曰“瑞敬亭”。亭子面积不大,约四、五平方米,六边形,靠边有条石座凳,周围是一片密密的混交林,树木参天;不仅有翠竹、麻栎、香樟、苦槠,还有扎根在岩石缝里的马尾松。道路两旁的林地、灌木丛中还长着不少喜阴湿的兰花草;草丛中能见到黄色、蓝色和绿色的小花,据说一种名叫“绿云”的兰花名品,就是在这野地里寻获的。走在黑森森的林荫坡道上静逸、安宁,只听到我们喘气的声音。空气清新通畅,沁人肺腑,我们呼吸虽然急促,但却不感到疲倦。据有关报道,从五云山至云栖一带是杭州地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区域,每逢双休日,杭州人喜欢呼朋唤友去攀登五云山,可能是由此缘故。
我们走到估摸一半路程时,一座横跨路面的凉亭突然展现在眼前,这是一座具有传统韵味的木结构建筑,黛瓦红柱,两侧有木板座凳,可稍事休息。凉亭较大,四四方方,约有20平方米,名叫“云端亭”。我们坐在亭子右侧的座位上休息时,从不远处的山上走下一位白发老人,虽然手拄一根拐杖,但走路矫健气不急,汗水也不多,一问年龄竟有76岁。老人说他每天登山一趟,从不觉得累。
走到“四朵云”台阶的山道时,盘旋在山腰间的缕缕云雾渐渐地散开,阳光从山顶射下,云雾呈现出彩虹般绚丽的颜色。正当我们感到惊讶的时候,彩色的云雾又慢慢向我们逼近,似乎要团团围住我们,但美丽的色彩却随着阳光的转移而褪去。常听登山的人说,能遇到彩色云雾的人不多,而我们是少有的幸运儿了。科学考证,五云山地处山峦谷地,山坳凹凸,又处于钱塘江与西湖之间;山下九溪一带,溪流纵横,水汽充沛,加之山上山下温差明显,冷热气流交汇,形成轻雾笼罩在峰谷间,经阳光照射,就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云霞,即所谓“山地云”现象。
转眼间,我们到达山路上的第三座凉亭——“伏虎亭”,一座仿古四方底的石亭。听说过了这座凉亭,五云山山顶就差不多到了。我们赶忙加快脚步,经过一片高耸粗壮的毛竹林,踏上一条宽阔的石板阶梯路,不过几分钟,五云山山顶平台的地面就被踩在我们的脚下。
山顶的平台是一个广场,高大的水杉树林之间,一条平坦的石板路把我们导向一座大院的墙门,墙门匾额上书“真际寺遗址”五个大字。真际寺是建于吴越时期的著名寺庙,真际寺开山祖师法名“志逢”。吴越王钱镠赐其谥号“普觉”。他出家后在山上修行,结草为庵,取名“静虑庵”。山上有老虎出没,长老常下山化缘饲虎,遂驯服老虎,百姓称长老为“伏虎禅师”。山寺庙门前右侧,有一株繁茂的银杏树,大树前古树铭牌标示的树龄为余年,号称浙江第一杏。大树主干中空,须二人合抱才能围住;树高约20米,树冠覆盖面积约有50多平方米。
进入真际寺遗址大门,右侧是五云山景区管理房和茶室,正面是原真际寺遗址,现建有一个供奉财神的小庙;右侧院墙有一圆洞门,上书“泊云”二字。进门后,我们见到一个较大的院落,迎面远处墙上有五块诗碑,其中一块雕刻有毛泽东主席的草书七绝《五云山》诗一首,还有以隶书字体雕刻的,元初知名诗人方回、戴表元写的七绝诗各一首,林景初的五律和钱惟善的七律诗各一首。院内树木茂盛,花草整洁;院中有两口古井和一泓泉池,我向井内低头探望,可见人影。管理人员在旁告诉我们,此井五代时开挖,至今千余年,即使在大旱之年,井水也从不枯竭,山顶茶室和管理人员的居住用水全仗着这两口井。一旁的泉水清澈见底,有几条红色小锦鲤在水中悠然流动。里院的北侧,远远看去有一墙洞,洞内石碑上有一红色圆形图纹,走近一看,原来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最后一个“五朵云”图案标记,只不过比前四朵大得多,直径约有二尺大小,看来找齐“五朵云”并不容易。院子西面有一墙门,门上匾额书有“竹涛”二字;穿过这个“竹涛”门,约二、三十米外,已是山崖边。站在山崖高处,同伴说在此可眺望西湖,另一侧也可俯瞰钱塘江,可惜晨雾尚未散尽,我们只能猜个大致方向。
我曾经四次攀登五云山,此行使我真正领略到了五云山的神奇
如果喜欢,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