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进展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罗

徐莉莉1,李祥婷1,张雯1,2,蔡定芳1,2,王飞3*,向军1,2*

(1.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2.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内科研究所,上海;3.医院药剂科,上海)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罗布麻抗抑郁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文献获取罗布麻活性成分、作用靶点、抑郁相关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用网络,Cytoscape3.8.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DockVina分子对接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抗抑郁靶点进行结果验证。结果共得到8个主要活性成分和34个关键靶点,INS、VEGFA、AKT1、TP53、IL-6、CAT、JUN、TNF等可能是罗布麻抗抑郁的最重要的潜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70个分子功能条目,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血红素结合、四吡咯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磷酸酶结合;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条信号通路,与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关系最密切;分子对接验证发现木犀草素,尤其是芸香苷与关键抗抑郁靶点能够形成最佳复合体。结论罗布麻抗抑郁作用与其对炎症因子活性及其功能调节有关。

关键词:罗布麻;抗抑郁;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抑郁症是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影响人体的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抑郁症和患病率和复发率均高,有预测到年抑郁症可能成为我国负担排名首位的疾病[2]。目前治疗药物主要基于经典的单胺类递质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天然药物[3-4]。

罗布麻ApocynumvenetumL.属夹竹桃科植物,以干燥叶入药,味甘、苦,性凉,归肝经,具有平抑肝阳、清热利水等功效[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罗布麻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6-7],但对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等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罗布麻的抗抑郁的潜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方法

1.1罗布麻成分收集和筛选利用

利用在线数据库TCMS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yz/10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