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一等奖21级中医12班
夏子文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仲景文化,诗赋比兴
走过太初苍茫,走过二十四朝,时代的河流一往无前,江山代有才人出,总有一群人、一些事在时代里熠熠生辉,在人心间光芒万丈。人生虽苦短,但有远志成。吾正处于奋斗之青春盛年,愿身负青囊,剑指远方,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一书装满一青囊赠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将华佗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亦称医书、医药为青囊。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与华佗同时出生于官宦家庭。他从小特别喜欢看医书,有一次看了《扁鹊访桓公》的故事,立刻找到了人生偶像,想成为像扁鹊一样的伟大医生。恰巧有一位当地著名的医生张伯祖,他立即向老师学习。老师医术精湛,尤其精通古代典籍,为张仲景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后来他写了《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八个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那年,张仲景回老家南阳,恰逢风雪极寒天,一路见到不少无家可归的人,不少人把耳朵都冻烂了。左思右想,赶紧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个棚、支口锅,把羊肉、花椒和驱寒药物一锅炖,熟了后再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再用原汤把这些面皮煮熟,取名“驱寒娇耳汤”,也就是我们今天吃的饺子。闻讯赶来的穷人太多,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喝下去后寒气顿消两耳发热,简直比耳捂子还管用!所以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今年,我来到南阳求学,沿途的风景令我陶醉,但最令我陶醉的还是医圣张仲景那伟岸的身姿,流芳千古的著作,更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德与医风。真正的伟人,都是超越时代的;真正的经典,可以在不同的时代中,发出新的嫩芽。在此,想作诗一首向医圣致敬:
伤寒金匮传万代,
望闻问切通古今。
辨证论治为万民,
千秋圣手只一人。
今天,我又向伟人迈了一步,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医学生,选择了中医来到了南阳,这样将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我和中医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我小时候说起,这也是和医圣最像的一点。我从小也特别喜欢医书,可能由于父母都是医生的关系,少时背着中药方歌,认着中药闻着中药味长大的,看着父母最高兴的事,是能治好别人的病,内心为他们感到自豪。小时候经常偷看他们的书,医生梦深埋心底。坚定梦想的那一刻,是我患上严重过敏性紫癜,关节痛,上腹痛,呕吐血,不能吃,不能走路。被身为中医的父亲治愈十多年未复发。我深切的感受到中医的奇妙,没有打激素,没有住院,对身体伤害很小的治疗方法让我向往。
后来,和一个同学聊天得知她弟弟也是过敏性紫癜,但是用西医治疗了好几年都没有根治,再对比我自己,真的很幸运接受了中医的治疗。于是,我更加坚定走向中医学的道路,今年填志愿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在第一志愿填了南阳医专,第一专业填了中医学。很幸运我被录取了,看到录取结果就已经迫不及待要来到学校,接受专业的教育。我知道医学的路是漫长而又孤独的岁月,尤其是中医最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也许一辈子都不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也许到老年才为人所知,也许最后只留下身后名……但就像入学的那天宣誓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
什么叫罗布麻叶,什么叫望闻问切,什么是辨证论治,遇到你时才明白——中医。我相信以后在我们的相处中,没有十九畏,也不存在十八反,有的只是相使、相须。
我希望我们一起体会风暑湿燥寒,我们一起体验酸苦甘辛咸,我们一起欣赏青赤黄白黑,我们一起倾听角徵宫商羽。传承医圣精神,弘扬国医精髓!
夏子文21普大中医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