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20方剂10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83.html

五、刺蒺藜

1.性味归经: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2.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活血,止痒。

3.主治病证: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胸胁胀痛,乳闭胀痛;风热上攻,目赤翳障;风疹上攻,目赤翳障,为祛风明目的要药;风疹瘙痒,白癜风。

4.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六、罗布麻叶

1.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经。

2.功效:平抑肝阳,清热利尿。安神。

3.主治病证:头晕目眩;水肿,小便不利。

4.用法用量:煎服或开水泡服,6-12g。

5.使用注意:无。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一、羚羊角

1.药用来源: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2.性味归经:咸,寒。归肝、心经。

3.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解热镇痛,清肺热。

4.主治病证: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常配伍钩藤),为治惊痫抽搐的要药;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常配伍石决明);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常配伍决明子);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常配伍石膏);风湿热痹,肺热咳喘。

5.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6.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

二、牛黄

1.药用来源: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

2.性味归经:苦,凉。归心、肝经。

3.功效:化痰开窍(清心豁痰,开窍醒神),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4.主治病证:热病神昏(常配伍麝香);小儿惊风,癫痫(常配伍珍珠);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常配伍黄芩)。

5.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6.使用注意: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三、钩藤

1.药用来源: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2.性味归经:甘,凉。归肝、心包经。

3.功效: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清热透邪,定惊止搐。

4.主治病证:头痛,眩晕(常配伍夏枯草);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常配伍天麻);小儿惊啼、夜啼,感冒夹惊,头痛目赤。

5.用法用量:煎服,3-12g;入煎剂宜后下。

6.使用注意:无。

四、天麻

1.药用来源: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2.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3.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4.主治病证: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常配伍钩藤);眩晕,头痛(常配伍半夏),治眩晕、头痛的要药;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常配伍没药)。

5.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冲服,每次1-1.5g。

6.使用注意:无。

五、地龙

1.药用来源: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2.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3.功效:清热息风定惊,通络,平喘,利尿。降压。

4.主治病证:高热惊痫,癫狂(常配伍钩藤);气虚血滞,半身不遂(常配伍黄芪);痹证(常配伍防己);肺热哮喘(常配伍麻黄);小便不利,尿闭不通(常配伍车前子);高血压病。

5.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无。

六、全蝎

1.药用来源: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2.性味归经:辛,平;有毒。归肝经。

3.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4.主治病证:痉挛抽搐(常配伍蜈蚣),治痉挛抽搐的要药;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常配伍栀子);风湿顽痹(常配伍川乌);顽固性偏正头痛(常配伍天麻)。

5.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禁用。

七、蜈蚣

1.药用来源: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2.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3.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4.主治病证:痉挛抽搐(常配伍全蝎),治痉挛抽搐的要药;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常配伍雄黄);风湿顽痹(常配伍防风);顽固性头痛(常配伍天麻)。

5.用法用量:煎服,3-5g。研末冲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禁用。

八、僵蚕

1.药用来源: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2.性味归经: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3.功效: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止痒。

4.主治病证:惊痫抽搐(常配伍蝉蜕);风中经络,口眼歪斜(常配伍全蝎);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常配伍桑叶);痰核,瘰疬(常配伍浙贝母)。

5.用法用量:煎服,5-9g。研末吞服,每次1-1.5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6.使用注意:无。

九、珍珠

1.性味归经:甘、咸,寒。归心、肝经。

2.功效: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祛斑。

3.主治病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视物不清;口内诸疮,疮疡肿毒,溃久不敛;皮肤色斑。

4.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用,0.1-0.3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无。

第十八章开窍药

一、开窍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注意

1.含义: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又名芳香开窍药。

2.性能功效

心藏神,主神明,心窍开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维敏捷。若心窍被阻、清窍被蒙,则神明内闭、神识昏迷、不省人事,治疗则须用辛香开通心窍之品。本类药味辛、其气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具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的作用。部分开窍药以其辛香行散之性,尚兼活血、行气、止痛、辟秽、解毒等功效。

3.适用范围

主要用治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猝然昏厥、痉挛抽搐等证。又可用治湿浊中阻,胸脘冷痛满闷;血瘀、气滞疼痛,经闭癥瘕;湿阻中焦,食少腹胀及目赤咽肿、痈疽疔疮等证。

4.使用注意

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因本类药物性质辛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只入丸剂、散剂服用。

5.开窍药

A类药物:麝香、石菖蒲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冰片、苏合香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二、麝香

1.药用来源: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2.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3.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

4.主治病证:闭证神昏(常配伍牛黄),为醒神回苏的要药;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常配伍雄黄);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常配伍丹参);难产,死胎,胞衣不下(常配伍肉桂)。

5.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6.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三、石菖蒲

1.药用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胃经。

3.功效: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4.主治病证:痰蒙清窍,神志昏迷(常配伍半夏);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常配伍砂仁);噤口痢(常配伍黄连);健忘,失眠,耳鸣,耳聋(常配伍人参);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伤痛等。

5.用法用量:煎服,3-9g。鲜品加倍。

6.使用注意:无。

四、冰片

1.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2.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解毒防腐生肌。

3.主治病证:闭证神昏;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冠心病心绞痛及齿痛。

4.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5.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五、苏合香

1.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2.功效:开窍醒神,辟秽化浊,止痛。温通散寒。

3.主治病证:寒闭神昏,为治疗寒闭神昏的要药;胸腹冷痛,满闷;冻疮。

4.用法用量: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5.使用注意:无。

第十九章补益药

一、补益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1.含义: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性能功效

本类药物能够扶助正气,补益精微,根据“甘能补”的理论,故大多具有甘味。

3.适用范围

补虚药具有补虚作用,可以主治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引起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

4.分类

根据机体气虚、阳虚、血虚与阴虚的证候不同,补益药分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

5.使用注意

(1)要防止不当补而误补。

(2)应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

(3)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不仅要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而且应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使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

(4)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

6.补虚药

A类药物: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肉苁蓉、蛤蚧、冬虫夏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白扁豆、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仙茅、益智仁、锁阳、沙苑子、核桃仁,龙眼肉,桑葚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第一节补气药

一、人参

1.药用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2.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肾经。

3.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复脉固脱。

4.主治病证:元气虚脱证(常配伍附子),为拯危救脱的要药;肺脾心肾气虚证(常配伍五味子),为补肺的要药;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常配伍知母);气虚外感。

5.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6.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二、西洋参

1.药用来源: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2.性味归经:甘、微苦,凉。归肺、心、肾经。

3.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4.主治病证:气阴两伤证(常配伍麦冬);肺气虚及肺阴虚证(心脾亦可)(常配伍麦冬);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常配伍西瓜翠衣)。

5.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

6.使用注意:据《药典》记载,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不宜服用。

三、党参

1.药用来源: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根。

2.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3.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4.主治病证:脾肺气虚证(常配伍人参);气血两虚证(常配伍黄芪);气津两伤证(常配伍麦冬)。

5.用法用量:煎服,9-30g。

6.使用注意:据《药典》记载,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四、太子参

1.药用来源:石竹科植物异叶繁缕的块根。

2.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3.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4.主治病证:脾肺气阴两虚证(常配伍山药)。

5.用法用量:煎服,9-30g。

6.使用注意:无。

五、黄芪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2.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3.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养血生津,行滞通痹,敛疮生肌。

4.主治病证:脾气虚证(常配伍升麻),为补中益气的要药,治气虚水肿的要药;肺气虚证(常配伍紫苑);气虚自汗(常配伍牡蛎);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常配伍当归);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5.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6.使用注意:无。

五、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

组成: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气滞寒凝证。

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亦治妇女痛经、瘕聚。

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方解:

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

青皮:疏肝理气,为臣。

木香:行气止痛,为臣。

小茴香:暖肝散寒,为臣。

高良姜:散寒止痛,为臣。

槟榔:行气化滞而破坚,为佐使。

取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是为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功,又可制其苦寒之性,“去性存用”,为佐使。

加减应用:偏坠肿胀,加荔枝核、橘核;寒甚者,加肉桂、吴茱萸。

注意事项:湿热下注之疝痛不宜使用本方。

六、暖肝煎《景岳全书》

组成:小茴香、肉桂、当归、枸杞子、乌药、沉香、茯苓、生姜。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肉桂:温肾暖肝,祛寒止痛,为君。

小茴香: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为君。

当归:养血补肝,为臣。

枸杞子:补肝益肾,为臣。

乌药、沉香:行气散寒止痛,为臣。

茯苓:渗湿健脾,为佐使。

生姜,散寒和胃,为佐使。

加减应用:“如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腹痛甚者,加香附;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

注意事项:若因湿热下注,阴囊红肿热痛者,切不可误用。

七、越鞠丸《丹溪心法》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行气、活血、除湿、清热、消食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八、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

组成:金铃子、玄胡索。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胸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或痛经,或疝气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伍特点:本方疏清兼能,气血并调,药简效专,尤善治肝火所致诸痛。

九、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厚朴、陈皮、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生姜。

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

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

配伍特点:诸药合用,共成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使寒湿得除,气机调畅,脾胃复健,则痛胀自解。虽方名“温中”,但功用重在行气,而不在温中。

十、四磨汤《济生方》

组成: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证。

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苔白脉弦。

配伍特点:行气降逆,主治气滞气逆之证,兼以益气扶正,治实防虚,邪正兼顾。

十一、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组成:乌药、缩砂、木香、延胡索、香附、炙甘草、生姜。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痛经。

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配伍特点:行气与活血并用,以调气为主。

十二、橘核丸《济生方》

组成: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木通、厚朴、枳实、木香、延胡索、桂心。

功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寒湿疝气。

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甚则阴囊肿大,轻者时出黄水,重者成痈溃烂。

配伍特点:综观全方,诸药合用可直达厥阴肝经而行气血,散寒湿,消肿胀,对于寒湿疝气,睾丸肿胀之证,甚为合适。

第二节降气

一、枳实消痞丸(失笑丸)(消食剂健脾消食)《兰室秘藏》

组成:干生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

用法:白汤下,食远服。

方解:

枳实:行气消痞,为君。

厚朴:行气除满,为臣。

黄连:清热燥湿除痞,为佐。

半夏曲:散结和胃,为佐。

干姜:温中祛寒,为佐。

麦芽:消食和胃,为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祛湿和中,为佐。

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

加减应用:脾虚甚者,重用人参、白术;偏寒者,减黄连,加重干姜,再加高良姜、肉桂;胀满重者,加陈皮、木香。

注意事项:本方功效行散,痞满而虚多实少者慎用。

二、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紫苏子、半夏、当归、炙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生姜、大枣、苏叶。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

紫苏: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为臣。

厚朴:下气宽胸除满,为臣。

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为臣。

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治下虚,为佐。

当归:治咳逆上气,养血补肝润燥,为佐。

生姜、苏叶:散寒宣肺,为佐。

甘草、大枣:和中调药,为使。

加减应用: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则理气燥湿祛痰之力增强。《医方集解》载:“一方无桂,有沉香”,则温肾之力减,纳气平喘之效增。兼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阴虚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三、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麻黄、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甘草。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水煎服,“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

方解:

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为君。

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为君。

杏仁、苏子、款冬花、半夏: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为臣。

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无表证者,麻黄可减量;痰多难咯者,加瓜蒌、胆南星;肺热偏重,加石膏、鱼腥草。

注意事项: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皆不宜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gz/5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