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人
在罗布泊地区,生活着一些操罗布方言、以打鱼为生的土著居民,被称为“罗布人”。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
罗布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有六位伊斯兰教的圣贤带着一条狗从和田来到罗布泊,这些圣贤们对昆康伯克的一位祖先所行的善事进了褒奖,奖品是一个铜体和一面旗帜。圣贤们离去的时候被一伙强盗盯上了,强盗们沿着圣贤留下的脚印一路追杀,圣贤们发现之后就砍掉了狗腿,狗变成了一尊化石。
罗布人很崇拜老阿布旦的这个圣地,虽然罗布泊一带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罗布人就是要守护这快圣地,坚持在罗布荒原上一直生活下去。
罗布人结婚之前必须得到双方父母同意,新郎要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到新娘子家去干活,跟着未来的岳丈一起下海子捕鱼。
举行婚礼前夕,新郎家里要为新娘家准备几头牛、羊以及几张狐狸皮等物,由新郎送到新娘家,作为聘礼。
新娘要为新郎拿出用罗布麻做成的12件衬裤。新娘的父亲要把门前的某一块海子赠给新娘做陪嫁。
罗布人的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新郎和新娘要站在门口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他们身边都有伴郎和伴娘,新娘的父母要端上烧烤得香喷喷的鱼和野鸭肉招待来宾。吃过饭之后,阿訇把两张头巾盖在一对新人头上,诵经祝福。
婚礼结束时,所有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会向新人表达美好的祝愿,说一些祝他们夫妻恩爱、幸福甜蜜的话。然后,大伙把一对新人送到海子边,目送新郎新娘到达对岸,进入到新娘的父亲为他们准备的一座帐篷里,新郎新娘将在此度过新婚之夜。
次日清晨,两位中年妇女给新婚夫妻送净身的水,小两口清洗过后则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向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表示谢意。各家主人分别向年轻夫妻送上松鱼、罗布麻、布料、木器等礼物。岳丈要给新女婿送卡盆、鱼网等生产和生活用具。
举行婚礼的当天,罗布人村寨像过节一样热闹,年轻人要举着罗布麻唱歌、跳舞。
罗布人的生活
罗布人逐水而居,世世代代生活在罗布泊地区的海子之间,其生活方式奇特并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回疆志》载“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罗布人本来就不多,战乱的迁徙及年爆发在小罗布淖尔的鼠疫,给罗布人造成巨大的灾难,罗布人四散逃亡,部分西迁至今洛浦县,部分散居在若羌、轮台、尉犁县境内。
早期的罗布人的主食是鱼,吃法很简单,添上水炖或者清理好穿起来,找来一些干燥的红柳枝点着了烤着吃。吃的时候是要用点调料的,这种调料叫“蒲黄”。可别小看这种调料,确切地说是一种花粉。这种花粉以现在论证是一种很高级的保健品原料。不过现在随着罗布泊的干涸,以捕鱼为生的罗布人也逐渐成了牧民,吃鱼的次数相对也就少多了。刚刚成长的芦苇,连根拔起来,咀嚼下部分白色湿嫩的根也就算是他们的一道菜肴了。在罗布人中百岁老人并不少见,也许这样简单的饮食结构正是他们长寿的密绝之一吧。罗布人逐水而居,穿罗布麻衣服、喝罗布麻茶、吃罗布麻粉、抽罗布麻烟(年全国多名百岁以上的老人中,罗布泊周边有近名,年全国评出健康百岁老人19名,又占6名,被国际自然医学界认定为全世界第四个长寿区。百岁寿星比比皆是,鹤发童颜,耳聪目明,百岁老人在当地做新郎也不足为奇,更别提下地干活、打鱼等农活。他们不吃水果蔬菜,不食咸盐,缺医少药.却很少生病),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多次考察探索,终于揭开了长寿奥秘――除了远离城市污染外,更因为他们健康奇迹完全得益于天赐大漠神物----罗布麻茶,长年累月用罗布麻叶、花泡茶饮用,起到调节血压、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疗效。
罗布人是很好客的。如果你到了罗布人家中,这里除了会有大碗的酒、大块的手抓肉,还会有音乐,有歌舞。罗布女子会为你弹起冬不拉,唱起悠扬的民间歌曲,还会有穿着花裙子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音乐尽情起舞,这时候的快乐一定会感染你,让你禁不住加入其中。
尽管他们吃着很简单的食物,穿的依然是罗布麻制成的粗衣,他们依然很快乐地生活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即罗布语,现在失传了。
审核:赵士城
编辑:肖佳乐(维语言17-2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