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建强:(笔名)大漠苍狼自幼酷爱中国古典文学,擅长写作及绘画,先后从事过美工、教师、书店店长、导购、罗布人村寨导游,年参加“和平、友谊、繁荣、进步”翰墨艺术世纪大赛,获创作作品奖,年6月应邀携长篇历史小说《大秦第一功臣》赴京参加‘第二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会’,成为签约作家,目前系自由撰稿人。
罗布人村寨游记
朋友,你去过新疆的罗布人村寨吗?你可曾欣赏过有着浓郁西域特色的“狮子舞”?可曾见识过有着“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的胡杨的神奇风采?
如果您有兴趣,不妨让我这“编外导游”引导您前往一饱眼福。
从古丝绸道的尉犁县沿着国道南行40公里,就来到了享誉国内外的罗布人村寨旅游景区。
罗布人村寨方圆平方公里,涵盖古西域悠久历史文化(譬如兴地岩画、太阳墓地、小河墓地、楼兰文明),罗布人独特民俗风情,以及沙漠绿洲为一体的大漠人文景观。
整个村寨划分为“大门服务区”、“生命之路自然风景区”、“远古文化区”、“罗布人生活区”、“塔河旅游区”五部分,每个区域各具特色,都可独立成章。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景区独具特色的大门造型,村寨的大门造型设计的独具匠心:大门东边是一条鱼脊的夸张造型,寓涵鲤鱼跃龙门之意。大门西边的售票厅是一艘胡杨独木舟的变形造型。巨大的木轮,巨大的胡杨独木舟,巨大的鱼脊这三样形象元素就已向我们揭示出罗布人村寨所蕴含的天机玄妙了。
接下来就进入了“生命之路”自然风景区。这里之所以叫“生命之路”,是说这儿生长的胡杨和其他植物极其耐旱,生命力超强,即使在极其恶劣的残酷环境下,也照样顽强的生长着。从胡杨“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赞誉就可以体现出胡杨的顽强不朽精神。胡杨具有抗风沙、耐盐碱、耐干旱的独特属性,是治理沙漠化最好的绿色屏障。胡杨树被称为活化石,在甘肃敦煌、新疆尹吾、山西平隆等地都发现了胡杨化石,经碳14鉴定,已有万年以上的历史。仔细观察胡杨,你会发现同一棵胡杨树居然长有三种不同的形状的叶子,最下方的叶子是柳叶形状,处于中间层的是椭圆形叶子,靠近树梢部分却又是像叉开的手掌形的叶子。故此胡杨又叫“异叶扬”或“三叶杨”。胡杨长有这种奇特的叶子是与其生长密切相关的:幼年生长期狭长的叶子可以让树叶水分不易散发,有利于胡杨固本茁壮生长。
当你登上前面那座仿古建筑观景亭,凭栏远眺,纵横八方,可以全方位俯瞰整个村寨的概貌,不由使人想起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名句。
道路旁的这个房子和院落叫“青树驿站”,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曾在这里拍摄过一部叫《青树》的电视剧。剧中主人公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庐山恋》的男主角郭凯敏。此前驿站后面还有一片小海子(其实就是一个美丽的小湖泊),据说以前这个海子的鱼特别多,有人曾在这里捕到过一百公斤的草鱼呢。
.过了前面的烽火台,细心的游客会问:烽火台右边这些又高又直的奇怪造型的木制环形建筑是干什么用的?难道这是当地人祭祀的祭坛吗?没错,这个呈封闭式圆形的杨木建筑是罗布人太阳崇拜的祭坛。罗布淖尔地区早在三四千年都有崇拜太阳的共同习俗,生活在沙漠地带的人们虽然长年累月经受太阳的烘烤,但太阳哺育万物泽被苍生的伟大恩德使远古先民充满了对太阳的敬畏之感。在罗布人眼中,太阳是伟大而神圣的崇拜偶像。眼前的太阳日广场,再现了罗布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过了烽火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旁东边有一个水泥浇注的岩画石窟卧在沙丘旁,石窟表面刻着许多有些抽象化的人物、天体、动物造型图案,这就是被史学界称之为“天书”的“兴地岩画”。“兴地岩画”是反映古时游牧人生活的记录片段资料,上面刻画着太阳、月亮、星星索、生殖崇拜、征战狩猎的场景,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奇怪符号,意义也很难揣摩。哪位聪明的游客不妨尝试解读一下这“天书”的未解之谜。
顺着栈道往前走不了几步,放眼望去,地上躺着六颗由胡杨木桩呈放射状同心圆组成的巨大太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太阳墓”。据考证,“太阳墓”已经有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墓主人全是男人。按说男人和太阳都象征阳刚,似乎没必要用太阳图案刻意表明墓主人的性别,难道这仅仅是为了表达对太阳的崇拜吗?“太阳墓”地处墨山国和楼兰国交界,这里面埋的到底是楼兰国的臣民还是山国的子民?他们究竟隶属于什么人种?这一切都还是有待考证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那靠近海子边竖立的七个太阳造型的大车轮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原来这七个太阳造型分别是代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象征着长寿永恒,万古不朽。
有太阳就少不了月亮,瞧,眼前这个造型别致的半圆拱形大门就是“月亮门”,很形象的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画卷:夕阳抹去最后一缕余晖,弯弯的月亮高挂天际,在柔和明亮的月亮天灯普照下,辛劳了一天的人们载歌载舞,分享劳作的成果,展望美好的未来。跨入月亮门,小走几步,就来到了“月亮姑娘木屋”。房屋跟前有胡杨树,还有凉床,(乍一看有点像北方的大炕)最妙的是院落正前方就是一汪海子,真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夏夜时分,披红挂彩的罗布姑娘就在月亮映照下,和着嘟它乐器的伴奏,跳起美妙绝伦的“手绢舞”,惟妙惟肖的“小步拉面舞”,尽情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出了“月亮姑娘木屋”,眼前又出现一个插着很多胡杨树桩的高大沙丘。别看这个景点不起眼,这可是让考古界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才重现人间的“小河墓地红树林”。“小河墓地红树林”位于罗布泊地区下海谷南的沙漠中,年罗布人奥尔德克给瑞典探险家贝格曼当向导,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墓地,自那以后,“小河墓地红树林”就销声匿迹了,直到60年后的今天,即年才被新疆考古研究所王炳华再次发现了这里。“小河墓地红树林”是有根涂着血红色颜料的六棱柱和船桨组合而成的,老远望去真像一片红色的森林。六棱柱是代表女性,船桨则代表男性。墓地里出土了用胡杨木镂空后制成的独木舟棺椁,用牛皮包裹的棺椁,还有极为罕见的泥棺,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些棺椁里装的居然是真人大小的木雕人像!死者有的带有面具,帽子上绣着老鼠,胸前挂着蛇皮,牙齿带着金环。据考证这里的棺木已经被风沙封存了多年。可以想象在远古时期,这里一定是水草丰茂大树参天的大森林。当时的人们既打鱼也放牧,生活得很舒适。罗布人的独木舟与小河墓地先民的船型棺椁十分相似,而且罗布人也有用独木舟下葬的习俗。莫非罗布人和小河先民有什么关联吗?
顺着栈道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已置身于水流湍急的铁索桥上面,哗哗的流水声似乎在提醒只顾埋头赶路的游客,且驻足欣赏眼前这小桥、流水、胡杨与沙丘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吧。倘若在夏夜时分徜徉于此,在柔和娴静的圆月映照下,远处的沙丘显现出绵延起伏的黑色剪影。举目放眼望去,矗立在河岸及河水中的胡杨树把婆娑的身影投射在光滑的河面上,显得朦胧的夜色愈加寂静。不禁使人想起了朱自清那篇脍炙名篇《荷塘月色》所描写的迷人夜景。
过了铁索桥,再往前走不多远就来到了祭坛。七个小祭坛环卫着一个大祭坛,最中央的大祭坛是一个巨大的太阳图腾,太阳中心有半个月亮。周围八个小祭坛是代表八颗星星,八颗星星分别蕴含以下意义:祭大鱼、祭洪水、祭大风、祭祖先、祭生育、祭婚嫁、祈平安、祛疾病。祭坛周围全是一汪碧波荡漾的海子和随处可见的胡杨、芦苇,还有高低起伏的沙丘。这不起眼的一汪海子可作为罗布姑娘陪嫁的嫁妆。罗布人是生活在沙漠腹地罗布泊的打鱼人。罗布人逐水而居,世世代代生活在罗布泊地区的海子之间,其生活方式奇特,并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回疆志》载“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后来由于罗布泊逐渐干涸,罗布人随着水源走向溯流迁徙,形成了风俗独特的罗布泊地区罗布人和塔河流域的罗布人。分布在罗布泊地区的罗布人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单一,主要以打渔为主;而生活在塔河流域的罗布人比较开明,不仅打渔,还从事狩猎、放牧、耕作。尉犁县这部分罗布人就是塔河流域的罗布人后裔。
这一汪一汪的海子对于地处荒漠地带的罗布人来说,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尽管洪水对于罗布人来说肯定是灾难,但是,聪明的罗布人会用骆驼拉着高轮大车把自己的房子搬走。发大水时洪水也会给罗布人带来意外的惊喜——罗布人常常会在洪水退后,在沙包的积水凹坑里捞得鲜活的草鱼,甚至在海子岸边也可捡的老天赐给他们的鲜活的大鱼。大概是老天爷对劫后余生的罗布人的一点损失补偿吧。但是得到意外之财的罗布人往往会把从海子边捡到的大鱼就地放生,并且让自己未成年的孩子跳到发现大鱼的湖里洗个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天性纯朴的罗布人也有自己朴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环保理念。他们懂得“知足常乐”的真正内涵,也懂得如何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真谛。他们希望这里随时保持“鲤跃池塘凭君钓”的美满状态,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洗澡沾点种子鱼喜气,将来也能像被放生的大鱼一样,儿孙满堂,多子多福。
过了祭坛,就来到了“罗布人之家”。在枝叶茂盛的胡杨树掩映下,一排充满罗布人建筑风格特色的房屋呈现在游人面前。主人阿木冬是这里方圆几十里唯以的打鱼人,也是这片沙漠中最后的打鱼人。沙山下面的“神女湖”就是他打鱼的基地,二十年前阿木冬一天能打三四百斤鱼呢。他现在不仅打鱼,还放羊、耕种,还时常参加有关罗布人旅游文化活动,参加纪录片拍摄,接受媒体采访。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敬一丹曾到她家做客。如果你现在来他家,就能吃上他亲手烧烤的烤鱼、烤肉,如果他心情好,还能为你用嘟它弹唱罗布人古老歌曲呢。塔河流域的罗布人喜欢把房屋建在海子边上的胡杨树下面,他们以大树为冠,把胡杨木排插成行,再在外棚壁糊上泥巴,或者用红柳枝纵横交错形成墙壁,在里面抹上泥巴。住在这样的房屋里可以冬暖夏凉。而在沙漠水域没有树木的地区,聪明的罗布人把芦苇捆成束子作为房屋的柱子,然后再用芦苇杆串起来墙体。人们管这种制作快捷的房屋叫“萨托玛”。当被沙漠毒日炙烤的汗流浃背的人们一脚踏进这间充满古朴气息的房屋时,顿时就会产生身心凉爽的舒适感觉。屋顶天窗的科学采光设计,浓郁朴素风格的羊毛毡子,用胡杨木制成的生活用具(和面盆、碗、汤勺、瓢、纺车),无不折射出罗布人的聪颖智慧。拱形的壁炉为人们探究罗布人扑所迷离的神秘文化现象掀开了冰山一角。横卧在凉床上的巨大胡杨枯树干向人们展示了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顽强生命力的精神风范。胡杨的魅力还不仅于此呢,大家看到这棵胡杨树干上钻的这个洞了吗?还有摆放在炕沿上的这几瓶跟酱油一样颜色的液体是干什么用的吗?原来瓶里装的是胡杨树汁液。每年四五月份,才能钻取胡杨树汁液。聪明的罗布人在打馕时,就用这胡杨汁液当酵母,吃了放有胡杨汁液的馕,不仅开胃,而且可以养胃治胃病。阿木冬告诉我们:喝了这胡杨树汁液还有助于缓解高血压症状哩。
阿木冬现在就是这一方天地的主人,他的生活别具特色:作为塔河流域的罗布人后裔,他还保持着部分土著部落特有的生活方式:住在用胡杨木排插成行做墙壁的泥屋里,戴着罗布人船型毡帽,穿着竖条纹的罗布麻袷袢(长袍),每天早上划着胡杨独木舟去神女湖打鱼。傍晚时分全家盘腿坐在凉床上,一边喝着罗布麻茶,一边畅想这明天美好的新生活。随着罗布人旅游文化事业的兴起,长期与世隔绝的罗布人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了,他们不再是依赖单纯捕鱼方式作为生活主旨,而是过着渔猎、耕牧相结合的崭新生活,现代生活模式和新生活观念逐渐融入了作为罗布人后裔的阿木冬的生活之中,他家安装了卫星电视,连接上了电脑宽带,拥有了手机,经营着自己的棉花地,饲养着成群的羊,经常骑着摩托车上县城购置生活必需品。从他身上可窥见塔河流域的罗布人后裔生活面貌的巨大变迁。如今他家也是罗布人村寨一道必不可少的靓丽风景线。
走出了阿木冬的家,就来到了“阴阳门”。罗布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他们认为,鱼是人类的祖先,也是代表男女性生殖的象征,门上是鱼的图腾,两边是罗布人男子(左)和女子(右),他们崇尚爱情、坚贞不移。眼前这些造型较独特的图腾木质建筑所透露出的信息,昭显出罗布人先民渴望部族繁衍生息兴旺的美好祈愿。进门的时候男士从左边门进入,女士则从右边门进入。出来的时候,无论男女,一律都要从右边出来,这表示对母亲生育的感恩。那时候由于罗布人人丁稀少,而女子又往往死于难产,所以他们不得不实行一夫多妻制,生殖崇拜自然就显得格外郑重其事且意味深长了。
与“阴阳门”遥遥相对的是“午门”,仔细端详,才发现门的造型其实是一个戴船形帽的罗布老汉的形象。之所以叫“午门”,是说正午时分,大鱼都沉到水底下去了,打鱼人也就中止捕鱼作业收网休息。“阴阳门”与“午门”之间是一个空旷的大院子,分布着“罗布人婚房”、祭坛、罗布人民居、罗布人观礼台、罗布人歌舞厅、“龙妈妈树”等景点。
“罗布人婚房”是一个有吊脚楼有平台的木质两层阁楼建筑,仅从外观看就明显比对面的罗布人普通民居要考究。
“罗布人婚房”据说以前是罗布人部落头人的府邸,(也叫“伯克府”)后来景区别具匠心,将其开辟为“罗布人婚房”。一进正门,就能看见悬挂着艾迪来斯帷帐和锦簇毛毡装扮的婚床,显得富丽堂皇且充满喜庆氛围,这是新郎新娘的宝座,两厢各有一张小婚床,是供参加婚礼的来宾使用的。塔河流域罗布人的婚俗独具特色充满情趣:新郎要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到新娘子家去干活,跟着未来的岳丈一起下海子捕鱼。举行婚礼前夕,新郎家里要为新娘家准备几头牛、羊以及几张狐狸皮等物,由新郎送到新娘家,作为聘礼。新娘要为新郎拿出用罗布麻做成的12件衬裤。新娘的父亲要把门前的某一块海子赠给新娘做陪嫁。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居中背靠墙而坐,男宾一律坐在新郎右首,女宾则坐在新娘左首,新娘的父亲端上鱼肉和野鸭招待客人,之后新娘父亲把两张头巾盖在这对新人头上,然后由“圣女”主持婚礼,最后宾客们把这对新人送过塔河对岸,在新郎临时搭建的乡间别墅点起篝火,大家载歌载舞,为这对新人祝福,兴尽而归。当晚新郎新娘就在这乡间别墅度过蜜月。
罗布人是能歌善舞的。婚房门前的大舞台就是展示罗布人歌舞才艺的平台。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罗布姑娘美轮美奂的“手绢舞”、“顶碗舞”,还有形象表现罗布人迎宾好客的“小步拉面舞”,还可以领略到迥异中原文化特色的“狮子舞”。新疆自古就没有狮子,那么,罗布人先民又是如何编创出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狮子舞”呢?答案要追溯到东汉时期,安息国王和月氏王向东汉朝廷进献狮子,途经西域,狮子给西域人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或许从那时起,西域人民就开始编创独具特色的“狮子舞”了吧。到了唐代,西域已经非常流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鳞半爪“狮子舞”了。表演者戴假胡须,身披镶嵌铃铛的行头,手舞足蹈,配合表演者面部丰富的表情,模拟狮子的一些生活习性,但明显与中原的“狮子抢绣球舞蹈”大不相同:“西域狮子舞”更多趋向于诙谐滑稽逗乐成分,表达了西域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由于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西域狮子舞“没有留下太多文字记载,完全是靠一代代心口相传保留至今,现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以“阴阳门”为参照物,分布在东边“阳门”方向,外形看起来挺拔伟岸,有些男子汉罡风八面气息的胡杨树,我们称之为“公树”。分布在西边“阴门”方向的胡杨树明显有些女性婀娜多姿、廻曲婉转特点,有心的游客会发现“母树”枝头既开花又结籽,被称之为“母树”实在贴切不过的了。院内有一棵造型颇似虬龙头的“龙妈妈树”,许多游客都很喜欢在此驻足留影。
大舞台对面搭建的高矮不一的木制亭台是贵宾观看舞蹈的观礼台,台子最高观看角度最佳的那个看台位置永远属于部落身份最高贵的“伯克老爷”(即部落头人)的,规格等同于“总统包厢”。旁边稍矮一截的看台是仅次于头人的“圣女”的包厢。再矮一截的看台位置就属于那些巴依老爷(财主)的。这也昭示出罗布人部落是有着尊卑高低之区别的。有兴趣的游客不妨上去体验一下“伯克老爷”至高无上的权威感觉。
离“午门”最近的祭坛是一个上面呈圆棱形下面呈四方形的木制建筑,蕴含天圆地方之意。罗布人捕到大鱼后会拿到这里供奉,并且把鱼血抹到这块白布上,久而久之,白布变成了红色布了。猜猜后面悬挂的是张什么动物皮呢?答案是骆驼皮。罗布人骑马骑毛驴但不骑骆驼,大概是宅心仁厚的罗布人念及骆驼负重跋涉沙漠之辛劳,心存敬畏故而奉为神明吧。
祭坛对面用木头新搭建的环形歌舞大厅颇有几分古罗马角斗场模样,所不同的是他展示的是罗布人文化内涵:巨大的太阳圆轮盘既有罗布人对普照万物滋养生灵的太阳的敬畏崇拜,也寄托着罗布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期盼,更有促人浮想翩翩的遐想和对罗布人文化起源的好奇探索。
歌舞大厅门前还有一排木制人像图腾造型,分别代表罗布人男士、罗布人女士、罗布小姑娘,似乎正在欢迎天南地北的来宾呢。木人像左边开了一个侧门,门头上是一个硕大的盘角羊造型。因为罗布人赋予羊以吉祥平安的内涵,所以管这门叫“平安门”。出了“平安门”,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更为开阔的巨大广场展现在游人面前。这里有文化长廊、购物中心、奥尔德克纪念馆、罗布人餐厅、长寿路、高轮车辕、长寿帽等设施。高轮车辕造型和购物中心木屋连为一体,形象的展示了洪水来临之际,罗布人以骆驼驾辕,将木屋整体迁移的场景。
奥尔德克纪念馆展现的是罗布人奥尔德克的生平和其发现古楼兰遗址的历史。馆内陈列的照片及实物唤起人们对那段令人百感交集的历史回忆,也勾起人们对扑朔迷离的楼兰古城的猎奇探究。通过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人们可以加深对年前罗布人生活的概况了解,也间接了解到震古烁今的楼兰的辉煌过去,感受楼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沧桑。
广场中心有一个用秸秆编制而成的船型巨型帽子,周围环绕一圈木栅栏及圆木棍排摆形成的圆形路径,美其名曰“长寿帽”。“长寿帽”上宽下窄,夏天可将帽檐翻上去,冬天外出渔猎时可将帽檐折下来,罗布人外出渔猎时很喜欢戴这种船型毡帽。因为百岁老汉经常戴这种毡帽,所以船型毡帽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内涵。栅栏是由根杯口粗细的圆木组成,并用罗布麻绳绑扎相连。游客在导游的引导下,会踩着圆木铺成的轨道环绕三圈,转一圈,长寿吉祥,转两圈,万事如意,转三圈岁岁平安。
距“长寿帽”不远处有一条用红砖铺成的九曲回环的路径,乍一看有些像地图味道,仔细端详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平米大小的“寿”字,笔体出自大名鼎鼎的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之手。游客们很喜欢去踩踩“长寿路”,转转“长寿帽”,祈福许愿。
众所周知,罗布人一般都很长寿,百岁老人并不罕见。罗布人和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群相比较,生活条件并不算优越,而且比较清苦,可为什么罗布人却反倒如此长寿呢?原来,这一切都与罗布人的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罗布人长期与世隔绝,远离尘嚣,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罗布人穿罗布麻衣服、喝罗布麻茶、吃罗布麻粉、抽罗布麻烟,他们不吃水果蔬菜,不食咸盐,缺医少药.却很少生病。除了远离城市污染外,更因为他们健康奇迹完全得益于天赐大漠神物----罗布麻茶,常年累月用罗布麻叶、花泡茶饮用,起到调节血压、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罗布麻在改善眩晕心悸、失眠疗效显著,奏效快,尤其令人惊奇的是不会降低血压的调节作用,这一特点是其他降压药所没有的。
长寿帽、长寿路,罗布麻茶叶,无不是在向世人昭示:长寿是上天馈赠给罗布人最好的礼物。是啊,罗布人长年累月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沙漠腹地,以太阳为图腾,以月亮为天灯,以捕鱼为生,以罗布麻哈什鸟羽翎为衣,与胡杨海子朝夕相处,过着“不知汉唐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般生活。虽然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但淳朴无华的罗布人从不抱怨造世主的不公平,更没有怨天尤人。或许正是基于此,仁慈的上帝怀着恻隐愧疚之心,特意将世人可望而不可求的长寿馈赠给了这些几乎为世人遗忘的罗布人,作为一种补偿吧。
“长寿帽”正对着文化长廊入口,长廊全是用杨木搭建而成,屋顶上覆盖着罗布麻,显得古朴简单。入口两厢镌刻着当代大画家范曾的关门弟子杨云津教授的对联:“日照罗布金砂胡杨盛满村寨,月明塔河清风细雨飘洒人间”。长廊里设有胡杨木制成的圆桌圆凳,游客可以在此驻足歇息,品尝可口的西瓜甜瓜。长廊右侧设一张凉床,经常会见到一个精神矍铄的带船型毡帽的百岁罗布老人在此与游客合影留念。
顺着文化长廊经过吊桥,跨过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塔里木河,就来到了“大漠驿站”。这里集自然风光与人文设施为一体。游客可以在这一边品尝罗布麻茶,一边纳凉歇息,可以骑骆驼爬山,也可以乘坐沙漠越野车体验惊险刺激的沙漠冲浪,还可以乘风翼滑翔机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寨景区的风光。当然你还可以脱下鞋袜,徒步体验攀爬沙山的乐趣。
当你登上海拔米的沙山最高峰——金顶时,就会有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放眼四方,目之所及,皆是充满生机的沙盘美景:九曲回环渐行渐远的塔河,郁郁葱葱星罗棋布的胡杨,绵延起伏的沙丘,以及山脚下新开辟出来的人工点缀景点,组成一幅天然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长卷画,可谓美不胜收。不由使游客产生一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感觉。恍如自己也成了远离城市喧嚣,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罗布人了。
上一轮投票情况如下:
第二届“星月杯”全国散文大赛第十轮网络投票(一)
第二届“星月杯”全国散文大赛第十轮网络投票(二)
第二届“星月杯”全国散文大赛第十轮网络投票(三)
温馨提示:本参赛作品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