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心理学考研在线教育机构,我们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专注于心理学考研考试。
同时,作为心理学从业者的我们也有那么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浪漫——
“我们想为心理学的科普和心理学爱好者们奉献出我们的力量。”
今天,小萌想告诉大家的,是以下3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有必要成为一个莫得感情的机器人吗?
明明喜欢,却又故意疏远对方怎么办?
有必要花8小时排队买奶茶吗?
01
我们有必要成为一个莫得感情的机器人吗?
“真想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复习机器啊~”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这句调侃,某种程度上也是真心话。毕竟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总是出现各种糟心事,而它们在影响我们的考研复习效率的同时,还会导致各种负面情绪产生。
对于这些负面情绪,大多数人采取的手段,都是去刻意地压制它们,一边复习,一边流泪。而这,可能与我们受到的教育有关。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能听到长辈在耳边念叨:
“做人要理性一点”
“一天到晚有情绪是软弱的表现。”
“正常人不会被情绪所困扰,因为正常人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
仿佛你带着情绪做事就是不对的,你就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你将不被任何人接纳,只有完全抛弃情绪,你才能成为“正常人”。
但实际上,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彻底抛弃情绪,由于我们的大脑结构,情绪将始终存在。
位于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拥有认知、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是我们的理性来源。而位于大脑内侧最深处边缘的边缘系统,通过情绪来传递外界及我们自身是否安全的判断,为我们接下来的行为提供信息依据,则是我们的情绪所在。
受制于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传向大脑皮层的信息总会比传向边缘系统的信息慢一些,因此,我们只有接收了情绪信息后,才会在情绪的底色上,做出更完整、更现实、更理性的判断。
所以,不要去压制情绪,试着去接纳它。承认它的必要性,并利用它传递给你的信息,做出更理性、更完整、更现实的判断,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02
明明喜欢却又故意疏远对方怎么办?
明明喜欢对方,甚至渴望每天都能黏在一起,却故意和TA保持距离,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样的人,在动漫中我们叫做“傲娇”,而在心理学上,我们将其称为“假性疏离者”。
想了解何谓假性疏离,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下成人的4种依恋类型。
年,Bartholomew从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出发,提出了成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TA们容易与人亲密,并安心地依赖和被依赖,不担心会被抛弃;
痴迷型:TA们渴望与人亲密,但总是发现、怀疑和恐惧另一半并不想达到同样的亲密;
疏离-回避型:TA们感到与人亲密是不舒服的,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
恐惧-回避型:TA们期待亲密但又恐惧亲密,因此还是拒绝与他人亲近。
假性疏离者的内核是绝对的痴迷型,但外在表现却是疏离型。究其原因,在于TA们的养育者态度总是不可预测,在对TA们进行过很深的辱骂时,也会有夸张的褒奖与溺爱。
一切取决于养育者自己的心情,和孩子有没有达到TA们的标准。
因此长大后的假性疏离者的不安全感很深,对于喜欢的对象,始终觉得对方有突然不爱自己的可能性,即便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因此,TA们会时时刻刻的确认对方是不是还爱自己。
如何确认呢?
通过不断地给对方发起一系列“测试”,比如猜一猜我为什么生气,猜一猜我到底想吃什么等等。
一旦对方没有通过测试,TA们就会产生极大的愤怒,并解读为想要抛弃自己、不爱自己,因此做出一系列看似疏离的情绪与行动。
比如,立刻变得很冷淡,竭力表现出对对方没有兴趣的样子,甚至在内心也不断地说服自己“与其我被放弃,不如我先放弃你”。
但是,由于TA们的测试过于微妙且大量,所以很少有人能够通过全部测试。
你以为自己是在挑选理想的恋爱对象,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实际上,你是在“折磨”对方,让那些真正爱你的人渐行渐远。
但好在心理学家发现,成人的依恋类型是有改变的空间的(Ruvolo,)。我们已有的依恋模式,会不断被新的经验一点点地改写,有时甚至会被完全“重写”。
因此,如果你是假性疏离者,如果你想收获真正的爱情,那就请从相信自己开始。
相信自己能停止假装疏离对方的行为,相信自己能坦诚的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对方面前,相信对方能接受真实的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变,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钥匙一直就握在你手中,只是你从未正视过它。
03
有必要花8小时排队买奶茶吗?
前段时间,一直只在长沙才能买到的茶颜悦色,在武汉新天地也能买到了!
开业当天,为了买到一杯茶颜悦色,排在队尾的人们需要在寒风中排8小时,跑腿费元也有人买,插队一杯更是卖到元!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来买一杯奶茶呢?
原因看似有很多,比如身为武汉人,从未喝过茶颜,想买一杯看看网友们的对其的鼓吹是否属实;比如茶颜悦色作为一家网红店,不少人来此打卡等等,但其实,大部分看似不同的原因背后,反映的都是同一个心理现象,即人们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行为由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简单点说,即“别人都这么做,所以我觉得我也该这么做。”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一项从众实验,TA们邀请被试进入一个房间填写问卷。在被试填写问卷的时候,实验人员会制造一些烟雾,以模拟着火现象。
当被试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后就立刻报告给了实验人员。平均反应时间为2分钟。
然而,当房间里除了被试外,还有两名实验人员同样在填写问卷,且对房内的浓烟表现得不以为意时,结果只有1/10的被试会选择离开房间,大多数被试都选择继续完成问卷,哪怕烟雾已经大到干扰到他们的视线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同学觉得,从众现象的危害很大,它不仅会让人没理由地跟着其他人做一些“傻傻”的事,甚至可能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一定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从众。
但实际上,大家不用把从众这个事情看得太严重,就像你和朋友一起排队买奶茶,与其去探究“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来买一杯十几块的奶茶”,还不如就加入TA们,买完后再一起吐吐槽也挺好的。
试着确认什么是你绝对不想从众的事情,什么是“从一下众也挺好”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有些大家都做的事情你实在接受不了,不如把这个事情摊开来和大家说一说,征询下他人的意见;
如果你觉得目前做的事很蠢,但和朋友家人一起做也挺好的话,那么放空大脑,享受这种大家一起做某件事的氛围,不也挺好的吗?
小萌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同学想了解更多关于情绪、关于依恋、关于从众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以上3个主题,TA们进行了哪些有趣的实验,那么欢迎在12月12日(周六)-12月26日(周六),持续锁定众学简快腾讯课堂!
在课程上,简快专业老师将为大家带来如下内容:
关于情绪这个主题,我们的课程中会涉及情绪的具体产生过程,以及在情绪濒临失控时,我们又该如何控制;
关于依恋这个主题,我们将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对自身依恋关系的了解,来谈一场甜甜的恋爱;
关于从众这个主题,我们会分享揭秘一些身边的社会现象,告诉大家,其实这些现象后面都是从众在“作祟”。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时间:12月12日(周六)
主题:情绪,真的能被管理吗?
第二课时
时间:12月19日(周六)
主题:甜甜的恋爱,从安全型依恋开始
第三课时
时间:12月26日(周六)
主题:脱下从众的保护色
本次课程形式为直播+录播,扫描预约,即可同时免费预约观看直播+录播课程哦~
心动的小伙伴,就快来扫码加入我们吧~
●在后台回复“统考”,获取完整版心理学学硕统考院校汇总表!
●点击菜单栏“考研资讯”,查看各院校招生简章解析!
●在后台回复“高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