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头部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2.html
竹影禅茶
——佛法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之“茶道”(一)中国茶文化简史主讲人:德光法师
视频
引言
讲课之前想先跟大家分享一点感受。这个系列课程已经讲了三次了,听过的人尤其是一直跟着听下来的人都觉得收获很大,每次刚刚听完就求知若渴地盼着下次上课了。还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比如太忙了,早上起不来,有事等等原因而没能听课,很多人在问有没有录音录像。
要说有事,其实大家都有很多事需要做,但是什么事情排在前面,什么事情排在后面,这里面就存在着大家的价值选择问题。我个人是从来不敢轻易说自己忙的,因为“忙”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心死了。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亡”嘛。如果心都死了,那忙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的课变成了线上的课,其实我个人更喜欢面对面地跟大家交流。为什么?因为面对面有互动,有眼神的交流,彼此会形成一个场。虽然在线上课,为了秩序不能实时互动,但是直播和看录像还是不一样,因为此时此刻虽然大家隔着屏幕,但是在同一个时空之下会有感应。录像只是记录了当时的一个声音一个影像,实时传递的那种东西你永远捕捉不到了。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白天有太阳,你站在太阳下面能感觉到温度,但是天黑了,你看着太阳的照片就感受不到这种温度。我们读现代人写的书很容易理解,但是读古人的著作就比较难理解,因为隔得时间太久远了,彼此之间很难相应。
有些人听完课说,“师父,听您讲课学到很多知识”。我听完这种说法有点哭笑不得,觉得很遗憾,因为他只学到了知识,而没有与课程相应。我通过这个课想给大家传递的并不是知识。如果仅仅是知识,那么大家网上搜一下就可以学到了,现在网上很多茶道、花道、香道的内容。我想传递的是文化,是佛法。会听的人从中得到的就是人生解脱的金钥匙,不会听的人就只能从中得到知识,甚至只是听故事。怎样才能得到其中的精髓呢?必须要有全局观。一个围棋高手,可以同时跟很多人进行车轮战,落子很快还都能赢,他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应付这么多的棋局?因为在他的脑子里不是一个一个的黑白子,而是一片一片的形,是棋局的势,不同的形状会有多少种变化,下到后面会是怎样的发展,他了然于胸,这就是全局观。
这与我们之前接受的教育不同,之前我们接受的所谓的“科学的教育”都是对知识的把握。现代科学分科非常细,细到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小部分的研究。而文化的传递,智慧的获得是不能通过知识的记忆完成的,而要靠领悟。这个系列课程的每一讲都是精心设计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安排,如果你突然听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那么就要警觉,一定是你之前的某一讲忽略了什么。有些人觉得自己对香、对琴、对花很了解了,这些课不用听,只听不了解的课程就好了。其实听过的大家都知道,里面真正讲香、讲琴、讲花的内容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讲“道”。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能够从课程中有尽量多的收获。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
首页
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竹影禅茶——佛法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之茶道》。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称之为“国饮”。从古至今,人们对茶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赋予了其很多文化内涵。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好(hào)茶。无论是开门七件俗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其中都离不开茶,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目录
我们将从“中国茶文化简史”、“茶道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茶道与佛法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有关茶道的内容。一、中国茶文化简史
中国茶文化简史,我们分为了周朝、汉魏、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和当今这七个部分。下面我们分别来讲。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tú)而解之。”这个字是荼(tú),而不是茶,比茶多一横。最早的“茶”是写作“荼”的,后来唐代以后逐渐改为少一横的茶。多年前的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神农氏也称为炎帝,是“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有关神农的传说很多,最主要是他头上有角,肚子是透明的,吃什么都能看得见。
右边这幅图就是人们根据传说为他画的像。当时人们以狩猎为主,打不到猎物的时候就会吃一些草果,但是经常吃到毒草而中毒。因此神农氏就利于他的透明肚子为百姓试吃,吃下去后看这个草到底是有毒的还是无毒的,这就是神农尝百草。据说,有一次他吃到了毒草,眼看着五脏六腑逐渐变黑,就在快要倒下的时候,他看到旁边的植物长着锯齿状边缘的叶子,根据经验判断可能会有解毒的功效,就顺手扯下吃了几片,入口甘甜清香,还有点苦味。果然过了没多久,肚子的毒就解了。于是神农就把这种植物命名为“荼”,也就是后来的茶叶。
《大英百科全书》中日本关于茶的传说是来源于达摩。当年达摩祖师面壁沉思九年,中间偶然会醒来,醒来后很生气,就把自己的眼睑割下来扔到地上,然后这个眼睑就生根长成了茶树,树上的叶子用热水泡了喝会消睡,也就是喝了可以提神,不困。
周朝是中国茶叶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年代,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朝,巴蜀地区已经“园有芳弱、香茗”,以“丹漆、茶、蜜”等皆纳贡之。也就是说距今三千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了,但那个阶段茶叶的饮用价值开发不多,主要以药用和食用为主。茶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尔雅》中,《尔雅》是我国历史上关于茶的最早文献记载。西汉,茶叶开始商业化,成都是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茶,杨氏担荷”。武阳就是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那时候的茶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做菜的,因为这个前后文说的是来客人了,上街采购。也有用来当茶喝的。东汉,为了便于运输,开始制作茶饼。但当时除巴蜀地区外,其他地方的茶叶仅为上层社会享用,还属于珍品。
《三国?吴志?韦曜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末代君主孙皓昏庸,他每次设宴通常都要一整天,入席之人无论酒量如何,最低每个人都要喝七升,喝不完就要强行灌入。韦曜这个人博学多才,但是酒量有限,最多只能喝两升,孙皓眷顾他,所以常常暗中命人赐给他茶以代替酒,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唐代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全盛的一个时代,茶文化也在唐代逐渐开始兴盛起来。提到唐代茶文化,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那就是茶圣陆羽。陆羽有一部专著《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一部专著,号称茶叶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后面具体讲茶的时候我们会提到其中的一些理论。
大家都知道陆羽,但是比陆羽年长一代,支持和帮助陆羽完成《茶经》的皎然禅师却鲜为人知。其实在《茶经》之前,皎然禅师写过一本《茶诀》,只不过后来失传了,否则历史都要改写。皎然禅师俗姓谢,号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他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诸多方面均有深厚造诣,“茶道”这个概念就是他首次提出的。
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咕嘟嘟烧开,喝那锅茶汤。这锅茶汤很香,但也很苦,为了减少苦味,或者说为了压制苦味,唐朝人会往茶汤里放盐、姜、花椒、胡椒、核桃仁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什么味道,恐怕有点像我们今天的胡辣汤。虽然味道也许我们今天看来不咋样,但是当时为了煎茶准备的器具可是相当繁琐的,下面这幅图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银坛子、银罐子、银碟子、茶碾、茶筛、茶匙,可谓应有尽有。储茶器还做成乌龟的形状,非常讲究。
到了宋代,饮茶风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喝茶。与唐代放很多调料的煎茶不同,宋代的茶由“煎”变成“点”。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末,放入茶碗中,分次注入沸水,然后用茶匙和茶筅在碗中调和激荡从而形成厚厚泡沫的茶汤的过程。茶的质量、水的好坏、水的温度,茶碗的厚薄、材质等等都会影响茶汤,因此当时斗茶成为一种风尚。下面两幅图就是描绘当时人们点茶、斗茶的情况。
斗茶的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我们分别来讲。
茶以“新”为贵,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反映的是采茶、制茶的工艺:茶汤色纯白,说明采的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偏青,说明蒸的时候火候不足;如果色泛灰,则说明蒸得火候过了;色发红,说明烘焙过头。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右边的两幅图就是点好的茶,一眼就能看出来两个哪个好,哪个差:左边这一碗,汤花细腻紧致,洁白如雪,久久不会散去,这就是咬盏;右边这一碗就差多了,同时泡的,但是很快就露出下面的茶汤,这个在斗茶中就是败了。虽然是败了,但是古人也给这种起了好听的名字叫做“云脚散”。
建盏就是在两宋斗茶的背景下产生的,首先颜色深,可以更好的衬托汤花的白,其次胎体厚,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保温。据说当时福建人三伏天用建盏盛菜隔夜不馊,就是利用了建盏的隔热性和保温性。建盏在烧制过程中,釉色变幻莫测,有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纹样。兔毫就是建盏的纹样像兔子毛,最右边这个盏就是兔毫;油滴就是像油滴散开的纹样;鹧鸪斑是建盏纹样像鹧鸪鸟身上的花纹一样;曜变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像光晕一样向外散射,是建盏中最难烧也最珍贵的,现在世界公认的三件宋代曜变全品都在日本,被定为日本的国宝。
茶令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陌生,因为现在喝茶没有这些习俗了,茶令跟酒令类似,就是为喝茶助兴的游戏。茶令最早出现在宋代,饮茶时选出一个人当做行令官,所有人都要听从他的指令。令官出题,大家根据题目作答,答不上来或者答错者受到惩罚。
南宋词人李清照非常喜欢斗茶令,她与丈夫赵明诚成亲的时候就斗茶令助兴,婚后的生活中更是经常切磋茶令。李清照著的《金石录后序》中就记录了两个人饮茶行令相互逗趣的生活状态。
斗茶除了斗茶品和斗茶令之外,还有一个可以比拼的就是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开始流行起来的一门非常神奇的技艺。表演者一手往茶碗中注入热水,另外一只手用尖头的茶匙迅速而巧妙的搅拌茶汤。茶汤表面会很快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或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随着茶汤的不断注入,同时手法的不断改变,图案也在不断地变换。几十秒的时间内,图案旋生旋灭,不断不常,犹如佛陀眼中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喝过咖啡的都知道咖啡的拉花,就是在咖啡上面弄一个图案出来,很多人觉得很厉害,其实与茶百戏比起来,咖啡的拉花简直不值得一提。因为咖啡是将牛奶打成泡沫,与咖啡混合,两种液体的颜色不同,密度不同,所以奶泡浮在上面很容易作画,好多还是模具出来的。
宋代的茶百戏不同,点茶除了茶和水之外没有其他成分,混合起来是一种液体,不存在不同密度、不同颜色的情况,茶百戏完全是靠技巧。点茶打出泡沫后,在巧妙的水流冲击下,泡沫有规则的分开,油脂丝丝缕缕地上浮,自然就形成了黑白分明的美妙图案。
其实宋代还有一种茶百戏,有些商家为了推广展示,会把茶汤点得非常浓稠,然后用草棍蘸着稀释的茶膏在茶汤的表面轻轻勾画。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容易掌握,而且画保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这种方法的茶百戏在宋代是不入流的,如果斗茶的时候这样作画是会被人耻笑的。我自己试过点茶和茶百戏,点茶练习久一点能点出白白厚厚的茶沫,但是茶百戏真的很难,很简单的图案都很难形成。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情趣和智慧。下面的图,就是现代人根据古人记载,模拟的茶百戏。左边这个图就是在宋代会被人耻笑的那种蘸着茶膏作画,即便是这种技巧其实也是非常难掌握的。
明代对茶征税很轻,因为朱元璋是穷苦出身,非常能体会民间疾苦,所以茶叶课税不重,税轻则利厚,因此民间种茶、贩茶的积极性很高。再加上明代重视科举,文人雅士在民间地位很高,他们将茶视为与琴棋书画一样的必备元素,吟风弄月的时候常常需要品茶行令助兴。明代在制茶工艺上有所发展,发明了“炒青法”,在此之前,茶叶都是蒸青团饼,自然发酵,炒青法发明之后,逐渐有了红茶和绿茶。
宋明之间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元代,这段时期的动荡导致了人们放弃了宋代繁琐的点茶法,而刻意追求茶叶原本的香气和滋味,于是出现了泡茶的方式,就是跟我们今天差不多,直接沸水冲泡。
前面讲的花道、琴道、香道都是在宋代达到巅峰,然后明代就开始衰落,宋代是一个文化全盛的时期,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但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盛极而衰,因此到了明代开始走下坡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清代,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这传统的六大茶类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和外销都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茶具除了茶碗、茶壶之外,盖碗成了当时的一大特色,看清代的电影、电视剧会发现他们喝茶很多都是用盖碗。手端着托盘隔热,上面茶盖一来可以保温防尘,二来喝茶的时候可以拨一下浮着的茶叶。
盖碗的三部分就是“天地人”三才的代表,是中国人器用之道的哲学观。清代是茶叶真正走向世俗化的一个阶段,民间茶馆林立。
当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的复兴,茶叶也再现辉煌,很多人开始研究复古宋代点茶。茶叶的加工和流通变得更加快捷,不仅如此,茶叶向多元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茶的各种衍生品大量出现,比如茶枕、茶糕、茶保健品等等。
简单总结一下中国茶叶的发展:茶是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我们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生吃药用、二是熟吃当菜、三是烹煮饮用、四是冲泡品饮。
历经几千年,茶已经进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婚丧嫁娶都有茶的影子。对我们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下面三幅图是专门做的,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释迦牟尼佛,第三个是老子,代表儒释道。中国文化就是儒释道的集合,而三种文化都离不开茶,所以说茶渗透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文化中。
(未完,后一篇为第二章)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文字整理:慧之美术设计:经年剪辑制作:翊颖简介.........................................................妙法芳华——佛法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之“花道”·(一)中国插花艺术简史·(二)花道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三)佛教经典中的花.........................................................琴语禅音——佛法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之“琴道”·(一)古琴与琴道·(二)琴语与禅音·(三)从古琴曲入耳根圆通.........................................................智慧梵香——佛法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之“香道”·(一)中国香文化溯源·(二)香道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三)佛教与香的不解之缘当耶稣圣诞遇到弥陀圣诞
学佛修行从利益身边的人开始
出家人的爱情观
修行是与自己心作斗争的过程
学佛修行不是一种“时尚”
再小气,都不要吝啬回向!
《夺冠》与修行
请不要把“悭贪吝啬”当“节俭惜福”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图文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Piece
一别尘埃菩提花开福慧双修欢喜自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