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一壶斑斓的茶事

天空一直飘着清冽的雨,满眼都是雨丝和轻雾。烟雨笼罩下的茶园被勤劳的茶农修剪得整整齐齐,山坡上随意生长的老茶树也在休养生息,只待春风一吹,春雨一润,漫山满园便都春茶吐芽,茶香四溢了。

在这样的季节里作寻茶之旅自然别有一番滋味,每到达一个地方,那里或许是一户农家,一个茶店,抑或是一座小茶厂,一所小客栈,主人都会笼上一炉烧得通红的炭火,沏上一壶热腾腾的茶,大家围炉而坐,也不论你身居何处,为何而来,只是把盏话茶。于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茶事,泛着被时间酝酿过的陈香,缤纷来袭。

沱茶缘起谷庄茶

在位于小景谷街的李记谷庄茶楼里,我了解到关于云南沱茶的缘起故事。听这个故事的时候雨下得特别大,明清风格的青瓦屋檐雨帘长挂,茶庄的陈列室里却很暖和,茶桌洁净宽绰,陈年普洱汤色明亮,雪白的墙上挂着一位清代装束男子的大幅照片。

给我们讲故事的人一边泡茶一边引经据典。《中国茶经》中载:“沱茶原产于云南省景谷县,又称谷茶。谷庄沱茶多采用景谷附近地区生产的滇青茶揉压。”那么,谷茶的创始人又是谁呢?就是照片上的男子,名叫李文相。《景谷县志》里记着:“清光绪二十六年(年),景谷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

李文相就是今日李记谷庄庄主李明的曾祖父。李明继承了祖父的衣钵并将其制茶工艺、经营理念发扬光大。在茶庄陈列室的墙上,还悬挂着木刻的李氏家训《谷庄铭》,记载了李文相在光绪年间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披风沐浴,浸寒犯暑,履凶险,貌失石,虽九死其犹未止”……品读着字字珠玑的《谷庄铭》,一个家族的百年茶事正如一杯陈韵十足的普洱,让人感怀,让人回味!

苦竹山上将军茶

去到苦竹山古茶园的时候天终于放晴,大朵大朵的白云在湛蓝如水天空中娴静地游走。太阳朗照着茶园,枝叶上雨珠闪烁。此茶园距乡政府12公里,海拔米。云缠雾绕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苦竹山茶独特的口感和优良的品质。

满目的茶树大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几家农户的围墙后面,还有几棵高大粗壮得让人惊叹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粗壮苍劲的树身和嶙峋的枝干上,长满了深绿色的树苔与寄生植物,其中有两棵高约八九米左右。几年前,我还在《普洱》杂志社兼职副社长,曾带记者到此采访过。一位老奶奶告诉我们,这些茶树是他们的祖先种下的,迄今已经三百多年了。

原来,当年吴三桂落败,尾随他的副将李龙和李虎二人,被清军围剿败退后分道扬镳,其中副将李龙跑到了苦竹山,隐姓埋名隐居于此,当时的苦竹山土地肥沃但百姓生活比较贫穷,几乎没有经济作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龙带着山里的人开始种植茶树,依靠茶叶摆脱穷苦的生活。现在,苦竹山上居住的基本都是李姓人家,大都是李龙的后裔,苦竹山的茶在过去很有名气,人们将其称为“将军茶”。

我一直相信老奶奶为我们所述故事的真实性,因为两年前她曾以自家的家谱作为佐证。这次再上苦竹山时,没能再见到那位老人家,只有那几棵大茶树一如既往地在土墙青瓦的农舍边站立成永恒的风景。

瑞贡佳茗“白龙须”

白毫显露,条索银白,气味清香,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我在位于民乐镇新街的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的品鉴室里与大名鼎鼎的清代皇室贡茶相遇。

传说多年前的清道光20年(年),秧塔村子里有位生意人,从外地得了几粒白茶种子,在回村的路上遭遇土匪,生意人钱财尽失,所幸他将白茶种子藏在挑担的竹扁担里带回了村,将茶种种下,精心培育,几年后颇有收益。大白茶生长在青山环抱的山谷小盆地里,那里海拔米,山高多雾,气候寒凉,促使茶芽生长出一层厚厚的茸毛,以适应高山气候环境,因此外形银白,卖样极好,于是当地土官责令精心采制成“白龙须贡茶”,向朝廷纳贡,成为稀有珍品。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清政府规定,贡茶由思茅厅置办。清《普洱府志》卷十九有载,每年贡茶为四种:团茶(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瓶盛的芽茶、蕊茶中,就有秧塔大白茶“白龙须贡茶”。

一进到公司品鉴室,就欣赏到了去年的春茶,粗长的条索,颜色银白,闪闪发亮,带着与生俱来的独特光泽。而冲泡在杯中的黄白色芽叶,宛如朵朵白莲悬浮在水中,美轮美奂。

秧塔大白茶是名贵的单株,在茶芽盛发季节,远看满树金叶纷披,与四周的绿树互为辉映,构成万树碧绿、一树金黄的美好景色。老叶卵圆形,叶长15.4厘米,叶宽7.9厘米,叶质厚软,叶色碧绿,它的花黄心白瓣,特别素雅,花冠直径3.8×5厘米,花瓣6—7片,萼片5片,萼里有毛,花柱三裂,大小蕊等高,子房多毛,茶花发育成果实的甚少,很难采集到茶籽。

如今,当年所种的老种树尚存有多棵,近二十多年来,在中科院的支持下,省地县三级政府全力推广,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大力引种,仅民乐镇种植就接近4万亩。所加工的茶品已得到市场的认可。

可贵的是秧塔大白茶适宜制多种茶类,制作传统晒青茶,以春茶为佳,谷花茶次之,尤以清明前最好,称明前春尖,制成炒青,烘青茶类,香气更好,毫色银灰,汤青绿。制成红茶:金毫显露,条索肥硕、口感甚佳。年,大白茶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被列为地方名茶良种。从前只有皇室才能享用的贡茶,如今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啊!

碧安大山“润老奶”

用“润老奶”来命名碧安大山核心区的茶,我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酷”!这好比武侠小说中那些侠士们的名号,越是通俗简单的,功夫越发出神入化;越是附庸风雅的,大都花拳绣腿。

“润老奶”古茶园位于海拔米的碧安原始森林,与困鹿山、景迈山古树茶共同代表着普洱茶区三种不同的高香型古树茶。而碧安大山茶更以“雅”胜。核心区的“润老奶”古茶更是香气高扬而明快清雅,甘甜清润,回韵持久,满口生香。此茶产量极少,多由识者藏而自珍,市场难得一见,弥足珍贵。其实,在“润老奶”的命名中,还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碧安大山茶是碧安镇内一户陶姓富绅家的茶园,据说种植于明末清初,原来一直叫陶家茶园。陶家茶园所产之茶品质上佳享誉茶马古道。陶家三公子陶仕铭曾参加过北伐军和护国运动。32岁那年(年)回家省亲的路上在呈贡遇刺身亡,其兄亲自前往呈贡为其扶灵柩归乡;其父在碧安为其修桥入乡,此桥名为“接寿桥”;其妻为其殉身与陶仕铭双双葬于陶家茶园内,93多年过去,藏在古茶园一隅至今依然安在的陵寝和碑文在默默地述说着一段传奇。

解放后,陶家茶园分给了碧安镇上寨村村民,所产之茶不再属于陶家。“润老奶”原本是陶家一位手艺超群的老茶工,于是大家便以平素对她的称呼来命名陶家茶园之茶。如今“润老奶”茶已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与原始森林伴生的碧安大山“润老奶”茶汤色黏稠油润,滋味阳和,苦、涩、甜、回甘变化丰富,韵味无穷,越喝越甘甜,被众多做茶研究的老茶人称为云南最甘甜的茶。

沏一壶斑斓的茶事,每一片绿叶、每一片茶园,每一个村落都茶香浸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享受着茶树的恩赐,他们的生活被这片神奇的树叶维系着。直到今天,茶叶叶依旧鲜活,一缕缕清晰可辨的历史文化脉络,依旧散发着祖先们温热的脉息,四季轮回中的老树新芽,依旧衣食万姓,造福一方……

(原创文章,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yz/8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