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几位同窗知情,他们中有ldquo

白癜风患者QQ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文/郑寿山

年的金秋十月,枫叶被秋霜染红,银杏叶闪耀着由油绿变成的铬黄。这是每年一拨的同学聚会时光,已经四五个年头了。年进校年离校的这届初中生,毕业的那时不过是十六岁上下的少年,过去了五十八载的漫长岁月。然而同学聚会并非易事,当初由六个班合并成五个班,五六十年的变迁,两百多号同学人各一方。几位多年来尚保持着联系、古道热肠的同学牵头,不余遗力地通过各种方式探寻旧时的同窗,好不容易才联络上五个班的二十来位同学。几位热心同学网络看了我的文章发现了我,使我得以融入同学群。同学合影我们这一代人,饱经忧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同学都有“上山下乡”下放到边远贫穷农村插队落户,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们,在“农业学大寨”这面光辉革命旗帜鼓舞下,以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为学习榜样,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昔阳县大寨,变成了绿油油的层层梯田、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开凿“红旗渠”引来漳河水的壮举,无不激励着知青们战天斗地。当时的宣传画一位女同学,父亲在解放前是旧政权某机关的普通职员,成绩优异的她,却就因为父亲的“重大历史问题”,高考也与许许多多被“家庭出身”打入另册、边缘化的同龄人一样,收到的是一纸《不宜录取通知书》。那时高考过后,对被录取的考生寄发《录取通知书》;对未录取的考生不发通知书,即常说的“落榜了”;对本当录取而未录取的考生就寄发《不宜录取通知书》,通常是有家庭成分问题、父辈政治历史问题。例如:列入剥削阶级家庭的“资本家”、“地主”、“富农”,父母曾经是“伪职员”、“伪军官”或参加过反动党团组织,等等。命运让她成了一名从省会城市下放到边远农村的知青。十几岁的孩子远离父母亲人,身处偏僻贫穷的山村,缺乏从事农耕生产的劳动技能,每当在田间地头山坳劳累了一天,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前途、理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能在晴朗的夜间仰望天空——有的星星清晰闪亮,有的星星朦胧模糊,数啊数,数不清......她有一次出工小腿被犁耙刮伤,鲜血透着腿上的泥巴直流,她疼痛得彻夜无眠,可她说的一句话“不知何时是尽头哦”,被人举报,她被当做“小右派”接受群众的批判。而这样的言论要进入个人政治表现鉴定——她是他们那一批知青里面最后一个返城回到长沙的,她在江永农村插队落户整整十三年!她随着知青返城的大潮回长沙后,有了稳定的工作,成家立业,如今儿孙满堂,尽享幸福的晚年生活。照片中的这位同学(父亲系原长沙市委秘书长),放弃读名牌大学,自愿上山下乡当农民。和我同班的一男一女两位同学,男同学的父亲系当时的长沙市委秘书长,女同学为普通市民家庭,两位同学均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女同学还擅长棋琴书画。女同学家里解放前在长沙市开有经营珠宝玉器商店,属于较为富有的社会阶层。解放后她那深明大义的父亲,把几乎全部家财主动捐献给政府,但不知何故她的家庭成分仍然给划归“资本家”、“工商业者”一类,以至她这位高考的高分考生,收到的也是一张《不宜录取通知书》,接下来就是下放农村。那时国家规定儿童7岁入学,读到高中毕业一般都是差不多二十岁的年纪了,这位男同学已经在心中深深地爱恋着这位才艺双馨的女同学。高考被一所名校录取的男同学做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放弃读大学,和自己所爱慕着的女同学一起下放农村插队落户!长沙市委秘书长可谓权高位重,但这位晓以大义的市领导,欣然赞同自己唯一的儿子下乡当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十年的艰苦农业生产劳动期间,他俩的感情得以升华结为伉俪,返城后他俩又读了大学,奋发进取,分别进入省级、省直机关工作至退休。天有不测风云,这对恩爱夫妻退休后不久,男同学突发中风导致半身不遂,病重卧床期间,女同学全天候地精心照料服侍,喂食、按摩,定时翻身防止生褥疮......至今,这位女同学照顾她的丈夫已十三年,我们几个同学上次去他们家聚会,看到病患中的男同学身体恢复得不错,精神状态亦很好。同学们带去对他俩的美好祝福,交口称赞具有传统美德、贤妻良母型的女同学。我家原来与男同学的家相隔较近,又是同班同学,便特意与他留下合影。

一同上山下乡的两位同学,结为一对夫妻。

还有好几位同学也是高考“不宜录取”后,在风起云涌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下放到江永、沅江、浏阳等地农村,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落实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在农村度过八九上十年才得以返城回到长沙,而有些知青在农村长达十六七年之久。那时的政策口号倒是明明白白,“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可这类宽泛、不确定性的“口号”,结合起来实际,却难以谈起。王贤书同学进行革命大串联时的乘车证王贤书同学高考被“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大二刚读完,席卷神州大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和同学们身穿绿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进行革命大串联,重走革命长征路,宣传毛泽东思想。他有着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哪怕舟车劳顿,哪怕徒步日行百里,临睡前都要用笔记本记录下这一天的活动、见闻与感悟。至今他还把那许多笔记本收藏着视同家珍。王同学中学时代就体育见长,他初一时就顺利通过“劳卫制”一级。“劳卫制”的全称是“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它是解放初期效法前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创立的旨在提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一项体育科目。“劳卫制”分为少年级、一级和二级,包括田径、体操、举重等检测项目,难度较大。最使之钦佩的的是王贤书同学从读大学的六十年代起练功习武,后来曾师从拳剑高手余大师,练就了一身好功法:武当太乙游龙拳、乘风剑、七十二闭手,四十二式太极拳、剑,甲组剑.......王贤书退休后仍然“拳不离手”,参加省市和国家高规格的竞赛,还培养出一些武林新秀。最令人叫绝的是,身怀绝技的他,虽年逾七旬但步履轻盈、身手矫健,嫉恶如仇的秉性常常让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次他在袁家岭路遇两个年轻人骑摩托车飞车抢夺一位女子的挎包,他大喝一声,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过去,撂倒一个当即将其制服,另一个见他功夫不凡落荒而逃......他把夺回的挎包交还女子,还把“缴获”的摩托车送到派出所,受到“见义勇为”的嘉奖。见义勇为的拳师王贤书同学同学中还有一位“传奇式”人物,名叫唐宏志,他年高中毕业下放到位于江永、江华、道县三县之间的萌诸岭西麓的黑山脚下。他心无旁骛,不畏劳苦地向贫下中农学习,除了上山垦荒,下田种稻,还学会了种植红薯、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以及芝麻、棉花、花生、烤烟等经济作物;熟悉并掌握了犁地、耙田、烧砖、烧瓦、烧石灰等农活和农副业活。知青下放的漫长岁月里,如果有的知青家中有某种困难,政策上允许自行联系离家相对较近的农村或农场茶场落户,只要对方同意接收。唐同学为照顾家庭于年底从江永“转点”到毗邻长沙的湘阴县茶叶试验场,他从此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而他的人生际遇与命运也藉此发生转折。唐同学扎根茶场后,凭着从事农耕生产七八年的经历,很快就学会了茶树种植、施肥、除草、杀虫、修剪和采摘一系列茶园作业。生性勤奋好学的他,从湖南农学院借来一本“制茶学”,认真钻研攻读,理论联系实际,成功地处理解决了茶叶制作工艺流程中的一些问题,还担任了茶叶初制厂的厂长。年被组织上推荐上大学,毫不犹疑地填报了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因成绩优异,年毕业被留校任教,但他婉言拒绝,义无反顾地回到湘阴县茶场,担任技术员,为茶厂的生产经营献计献策,创出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改革开放后,他迎来了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他潜心进行茶叶多个项目的重大课题研究,呕心沥血,攻难克艰,获取了数个重大科技成果奖项,主持“茯砖茶人工接种灰绿曲霉生产方法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心路,唐宏志从一名当年揣着“不宜录取通知书”的上山下乡知青,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用自己的学识、勤奋、执著、抉择和智慧,跻身于国家级专家的行列。他事业上的成功,无疑给社会上固有的"重工轻农"的陈腐观念,建树起一个鲜活的毋庸置喙的榜样。年,唐宏志同学和其它几位原下放江永的知青,编纂出版了《湖南江永铜山岭农场知青故事》一书,该书36.2万字,汇集了几十位知青所写的亲身经历回忆录和诸多的珍贵照片,并由他为该书作序。该书还有城市记忆CityMemory平台的高产作者柳建球老师的文章。退休后的唐同学仍然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同学聚会时他招呼着大家:日后我请大家喝茶啊,有红、绿、黑、青、黄、白,六大茶系呢,届时我一样一样作介绍......唐宏志同学等编辑出牌的《知青故事》并由他为本书作序另一位邱力原同学,20世纪80年代在国营百货商店当经理,年辞职下海办了一家销售机电化工产品的公司,属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年深圳股票热蔓延至长沙,于是他怀揣50万元积蓄直奔深圳,和其他早期股民一样挤在柜台前抢购“深发展”的认股权证,从此扎进股海一发而不可收。年他告别散户身份,成立了全国首家证券协会——“长沙证券学会”,边炒股边做代理和培训。年学会与当地券商联手利用集体智慧成功炒作了湘股,被喻为"五小龙”的小盘股组成湘股板块,成为当时引领股市的新潮流。邱力原同学投资的涉及面较广:A股、B股、三板市场、场外交易都参与。在这些投资中,他受益最大的是B股市场。他是国内投资者最早进入B股市场的。在年底北京召开全国首届股民精英群体交流报告会上,他曾表示我国下一个机会是B股。后来即出现B股对人民币开放的特大利好,几天之内就翻倍。邱力原有个固定的投资理念:"什么是利好?股价低又不亏损就是最大的利好。”他一再建议新股民应该要先学习再进来,进来先要以小资金做,然后逐步地加大投入。事实上,越是牛市进来的人就越多,进来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出现调整,也容易被套。他虽然被称为股神,但也屡次经历股海浮沉。他最“顺”的时候一个星期赚万,最“不顺”的时候一天亏53万。邱力原以自己的经历提醒股民:“炒股票不要透支,不要借钱、不要贷款,不要把亲朋好友的钱都拿进来去炒;拿自己的钱炒就行了,因为假如你是10万元钱做股票,再贷款搞成万,自己只有10万元钱,你炒万元钱的股票,这个股票掉10%,你就没有钱了,再掉10%你就亏10万元钱,再掉10%你就亏20万......等到你亏了钱的时候,你就比叫花子都不如了,因为乞丐不亏钱、不欠钱,但你却欠钱了。所以千万不能这样。”如今的邱力原同学仍拥有中国证券学会常务副主任、力原三和集团董事长、“三湘第一股神”、“中国股市顶级高手”、“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常年嘉宾”等十数个头衔。同学们聚会一直称其为“股神”,没人呼其姓名。他仍然是个大忙人,就只好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jf/8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