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茶小记

小孩肚子上有白点能自愈吗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richangbaojian/51126.html

云荒禅茶空间

喝茶于我而言,大抵为了解渴。年,曾经跟着段大侠学习了几节关于茶知识的公益课程。因为本来是枚纯小白,听了关于茶的历史文化、辩认茶的品种、了解茶器的用途,学习泡茶的简单程序,就象是打开一扇茶世界的大门,颇有兴致。

我喜欢一切新鲜事物,也喜欢学习,但无论学什么都无心深入,浅尝辄止。茶事,离生活很近,却又很远。此后几年,茶依旧只是解渴的杯中物。或许是因为一人得渴,二人得趣,三人才能得味吧。

春伊始,禅心的云荒禅茶空间开设了一期公益茶修班,三五好友相约一起报名,有机会学习总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

第1课:.02.20

第1课主讲:关于行茶的坐姿、礼仪、认识茶的器具、盖碗泡茶的方法,最后一起品尝了盖碗泡的红茶。

1、行茶时的坐姿要领:头正肩平,挺胸、收腹、双腿并拢、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一处,放松身姿,面带微笑等。其实这与弹琴坐姿要求是一样的,但对于我这种平时弹琴坐姿就不规范,常常含背塌腰的人来说,还是蛮有挑战性的,尤其当注水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高低肩,虽然知道要领,但做到很难。

2、行茶时不化浓妆、不喷香水,不涂护手霜,以免影响茶的香气、不戴首饰、不涂指甲油、指甲无污物、发型不论长短梳理整齐、不染发、头发不要挡住视线,服饰淡雅,中式为宜。

3、一杯茶,能让客人喝出你的诚意、敬意、珍重,是泡茶人和品饮者的心灵沟通,此处无声胜有声。

4、认真细致的去泡一杯茶,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粗糙随意的去泡一杯茶,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5、被称为“茶道六君子”的有: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筒。但一般茶席使用频率较多的茶则,茶夹、茶匙、茶针也被称为“四君子”,至于各种材质不多说,至于用途也不赘述了,这些都属于“茶道”中的基础知识。

6、盖碗分为三个部分:茶碗、茶盖、茶船。盖碗又叫“三才碗”,即天、地、人三才,在上面的茶盖为天,中间的茶碗为人,底部的茶船为地。中国文化里喜欢将很多事物比作天地人,古琴亦如此。

7、盖碗出汤的手势常用的两种:三点一线法,即食指扣住茶盖的中心点;托底法,即四指托底,大指扣住茶盖的中心点。

8、主要学习盖碗侧面出汤,过程中将出汤口旋转至行茶者面部方向,不要滴漏到茶台上,如有不慎,用茶巾擦拭,注意朝着自己的方向擦拭。

9、学习结束,品尝禅心用盖碗泡的红茶,吃水果,闲聊。

10、悠悠弹奏古筝助兴,品茶听筝曲,对坐话逍遥,第一课收获满满,学茶享受的就是这样的过程。

第2课:.02.27

第2课主讲:行茶的六字要诀、实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品尝蒸茶。

1、行茶六字要诀:轻、柔、慢、简、静、形。轻拿轻放,不要使得茶器互碰而发出声响;肢体表达柔软优雅;动作缓而慢,不急不躁;无多余的行茶动作,无花哨不实的动作,无夸张无章的动作(不同于茶艺表演),行茶时止语,观者亦无声响;举止优雅,形态端庄,气定神闲。

2、实际操作时,才发现不出错误并非易事。例如:不小心发出声响、出汤不完全、会有抖的习惯、分茶时不能做到平均、公道杯的出汤口总是忘记对准行茶者本人等等。

3、孤陋寡闻,以前不曾了解过所谓的“蒸茶”,学习之后,禅心给大家品尝了蒸老白茶,用水蒸汽强撩茶叶,让它被打动,让它敞开,并释放最美的姿态与香气。目前对于品茶还处于初级阶段,只知道入口绵柔是我喜欢的。

4、既有学习的快乐,又有品茶的愉悦,还可以一饱眼福,欣赏芙蓉跳的舞蹈—《玉骨》,生活如果沉闷,但是跳起来就有风。

第3课:.03.06

第3课主讲:茶席的布置、如何闻香品茶、品尝功夫茶。

1、茶席的布置以茶为主体,器具为载体,讲究色调的和谐统一,不仅具有泡茶的实用性,也需要从美学角度去考虑欣赏性。

茶席可以使用一些配饰,对整个茶席布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插花、盆景、香炉、工艺品等,一般来说,配饰的选用宜简不宜繁,选用同色系或互补色系的配饰不容易出错。

2、器具的形状也讲究和谐,风格不可跳跃太大。艺术都是相通的,不论是弹琴、还是画画都讲究虚实,茶席也一样,合理的留白与疏密表达了行茶人的思想、茶席的韵味。

3、禅心调侃自己对布茶席患有强迫症,品茗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杯与杯之间的的距离必须一致,以前学习的时候,甚至会用尺子去量。看来布茶席很适合完美主义者。

4、学员分为两组,每组四人。利用禅茶空间现有的器具合作布置茶席。上图是A组布置的茶席,错误的地方:茶巾颜色选择不够和谐,折的不规范;茶则应该把凹面朝下放置,因为茶则是放茶叶的,朝上放置容易落下灰尘;四君子的下端应对齐并与茶席的下端对齐,超出茶席显得不够整齐。(下图是禅心师父调整过的)

5、B组的茶席错误率更高一些,比如花器里的枝条不可以对着客人、建水的颜色搭配不和谐、品茗杯与公道杯、主泡器距离太近,不易分茶、四君子离主泡器太近。整体就是留白与空间感不足,即不利于操作,又不美观(错误图没有保存)。

6、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互动,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印象,对待学习,我们是认真的。

7、品尝禅心的功夫茶,闻香杯是功夫茶特有的茶具,喝茶人的风雅,用”闻香杯“来闻茶香,用”“品茗杯”来品茶香。而喝功夫茶又需要分三口,第一口试茶温,让茶香在齿间留香。第二口品茶香,知茶味。第三口才可以慢慢啜饮。

8、按国际惯例,边喝茶边听梓溪弹琴。当把茶当成饮料解渴时,被称为“喝茶”。当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称之为“品茶”。当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被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生活的理念、通过品茗修身养性、陶治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被称为“茶道”。

第4课:.03.13

第4课主讲:行茶时对于不同茶品的注水方式、紫砂壶的行茶方式、每人设计一款茶台布置。

1、紫砂壶的泥料主要分为红泥、紫泥、绿泥三大类,紫泥+绿泥又衍生出一种段泥。制作工艺又分为:全手工壶、半手工壶、模具壶、灌浆壶、化工壶。形状又有N种分类,诸如:西施壶、石瓢壶、秦权壶等等。还有关于养壶的一些知识,太过博大精深,略知一二。

2、小鱼儿自带茶具,独立布置茶席,其他人观而不语,最后由禅心点评纠错。第一节课的时候,大家还嬉皮笑脸的说说笑笑,随着禅心严谨的教习,大家也开始一本正经了,看得出来,小鱼儿也挺紧张的,就像面临一场大考似的。

3、关于注水方式有:中心定点低注水、中心定点高注水、之字形注水、旋转式注水、杯壁下流式。注水的急缓会影响到水流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茶水的浓淡、汤感与香气。

水流急会使得茶叶不断的旋转浮动,茶与水接洽时,两者之间就产生了激烈的摩擦、碰撞,内质随之被激发出来,茶的香气高扬,茶汤更加的厚实,滋味浓郁汤感没有那么柔滑。

注水缓,水流缓,茶叶不会被掀动而是保持在相对静止的状态,茶的香气会弱一些,但这也令茶汤的汤感更柔和甘甜,层次感加强。

中国的茶统称为茶,但细分下来种类多样,不同种类的茶属性不同,有的高香,有的紧实,有的蓬松,不同的茶需要使用不同的冲泡注水方式才能激发它最佳的滋味。

4、品尝禅心用紫砂壶泡的滇红,听梓溪弹琴,又是一个耀耀生辉的周末。

第5课:.03.20

第五课主讲:碗泡法,各学员分桌分组练习盖碗泡法的流程。

1、碗泡法自宋以来基本上就是平民百姓的一个喝茶方式,用玻璃碗泡比较适合观赏,当然其他茶器也都可以。春天了,新茶上市,不泡一杯绿茶是不完整的。

2、其实茶道并没有想像中的玄乎,家里只要有一只简单的茶碗,找到适合的汤匙来分茶就可以开启寻茶之旅了。禅心给我们演示的是方形瓷碗泡茶、竹制汤勺分茶。

3、碗泡很考验事茶人对茶品的理解,温度的掌控,茶汤的敏锐感知。一般碗泡的水温容易降低至90-95度,所以碗泡很适合在日渐温暖的春天,或气温比较高的夏天。

4、茶叶吸饱了茶汤之后徐徐的降落,一片片的落下,象是叶子在水中舞蹈,又像是一朵朵舒展的水底莲花。

5、泡绿茶无论是碗泡,还是直接用杯子冲泡,可分为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上投法:先倒水,再放茶,让茶慢慢沉下去。上投法是适合身骨重,多芽豪的茶叶,如绿茶。茶叶身骨重,投入水中后会自行慢慢下沉,释放内含物质,茶叶表面附着的茶豪也慢慢的在水中三开,能得到口感鲜活的茶汤,茶汤也不会因茶豪过多而浑浊。

中投法:先倒水,大概注满容器三分之一的位置,待水温凉至80度左右时再放茶,等茶浸润一会儿,再注水。用中投法泡茶,是最常见的,也可以说适用于所有绿茶。

下投法:就是先放茶,再倒水。用下投法泡的绿茶,比较多的是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它们叶片选用不算特别嫩,而且叶片也不大,如果想要滋味更饱满,可以两段式倒水,先注入水三分之一,摇晃玻璃杯,在注入7分水。

6、各学员分组复习盖碗泡法,行茶的步骤是可以用脑子背下来,但是如果没有一次一次的操作练习,没有用身体去记忆,学茶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7、糖茶弹奏了一曲《良宵引》,我和芙蓉首次合作弹唱了《清平调》,千年前的谪仙人写的诗,当代人谱的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好美的诗句,弹唱间仿佛穿越到那个月光温柔的夜晚。

第6课:.03.27

第六课主讲:乌龙茶冲泡、六人席+王琼式组合行茶

1、王琼式盖碗泡茶:把水加到盖碗的七分满,再调整碗盖朝自己的这边留缝,然后右手的拇指扣住碗盖,食指的掌指关节抵住碗沿,同时发力使盖碗整体向左侧倾斜,出汤口对着行茶者本人。

2、我最早知道的是大红袍,然后是武夷岩茶,然后才是岩茶中的四大名枞。可见大红袍的名声极响。趁着这节课师父冲泡大红袍的间歇,对此做了一些相对深入的了解,理一理关于岩茶的那些事。

正宗的大红袍母树已经消失在江湖上,空留传说。有人为了纪念这种茶,从没有繁殖能力的母树上剪枝嫁接,培育出一种叫“北斗”,又有专家培育出一种叫“奇丹”,关于北斗和奇丹的太子之位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但这并不影响大红袍的知名度,在外行人眼里大红袍=武夷岩茶,而事实上,现在随着茶学专家的研究,在岩茶中选出最具代表性、品质优秀的组合成四大名枞:铁罗汉、半天妖、水金龟、白鸡冠。

除了四大名枞以外的肉桂、水仙也成了新晋花旦,独立站户,有了自己的江湖一席之位。而那些无数的古老品种就统统的装进“大红袍”的袋子里,毕竟大红袍是岩茶的名片。

3、以前只知道酒可窖藏,殊不知茶也可以。且窖藏茶也有“醒茶”一说,人生处处皆学问啊。有幸品尝了禅心珍藏的年窖藏大红袍。

4、冲泡乌龙茶适合用高冲法,水温用全沸水,茶叶在碗内上下翻滚,迅速浸润,快速出汤。当4-5泡之后,茶物质已成强弩之末时,可以闷泡一会再出汤。

5、欣赏芙蓉送给禅心手绣制作的茶席和杯垫,在工业如此发达的当今,机器制造早已在质与量上超越手工制造,但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虽然精致,却少了手工的温度。生活在现代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在繁杂的生活中,安静的时光动手做做手工,这样的作品弥足珍贵。

第7课:.04.03

第七课:考核各位学员的行茶过程。

1、经过6周的学习与探讨,第7周对各位学员的行茶过程进行考核,四名学员厉兵秣马迎鏖战,四名学员临阵逃脱将补考,哈哈。

2、根据云荒空间的现有器具独立布置茶席,从选择茶席的颜色搭配、茶具的摆放、茶叶的挑选与泡法,各展学习成果。柠姐选择冲泡黑茶,梓溪选择冲泡绿茶,我选择冲泡红茶,芙蓉选择冲泡乌龙茶。

3、禅心师父对大家的茶席布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用色与搭配上没有失误。但对于行茶过程还是各有不同的错误。

4、柠姐行茶优雅,动作娴熟,期间对于碗口有茶叶的应急处理得当。但行茶过程中有茶汤滴漏在茶席上,否则满分通过。

5、本人,我。在布好茶席后,准备投茶时,才发现忘记布置了茶巾,顿时笑场,失分惨重,另外,品茗杯摆放的间距太大,不够直线,但最终师父还是网开一面,勉强及格通过。

6、梓溪布置的茶席与服装相得益彰,程序规范,高分好评,但在冲泡过程中出现高低肩,是为行茶大忌,扣了点形象分。

7、芙蓉最后一个考核,对于茶席的布置既要显得与众不同,又不能出错,是个极大的考验,果然她另辟蹊径,选择了功夫茶泡法,但是当出汤时,她一时犹豫,不知道将茶汤倒进闻香杯还是品茗杯呢?2秒钟的迟疑给我们逮到了扣分的机会。哈哈,一个战壕里的士兵,绝不允许有“将军”出线。

8、考核的过程既有些许紧张,也有莫大的愉悦。把日常的小事赋予一种仪式感,认真的对待,是我们能对平庸的生活所做的最大改变和不妥协,内心充盈,乐在其中。

某日,莫莫和阿猫来家里小坐,我鲜哒哒的准备露一手,毕竟学了这么久,也得展示一下学习成果,结果“摊儿”摆好了,正襟危坐,咳咳两声示意“客人”不能说话啦,要安静的欣赏,心里开始默念:投茶、洗茶、温杯....然后的然后,我的一杯茶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洒了一身,得!功亏一篑,努力白费。

可见,学什么都得有天份,都得讲缘分,我这种毛躁的性格成不了安静的行茶者。一杯茶,能有多大?左右不过一只茶碗,柴米油盐酱醋茶时,它是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茶时,它是雅事。并非一定要成为茶道高手,生活中也无需繁锁的茶中礼仪,只是一生中,偶尔有这么一次认真的学习,瞧见自己专注的样子,挺好!

感谢禅心!

感谢学茶的小伙伴!

图文:木兮

文中照片均未取得本人授权,

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请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bumayea.com/lyjf/8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